自韦迁去后,环溪村的父老乡亲见王进他们遭遇可怜,便帮忙搭建了三间茅屋,给王进他们几人居住。虽说简陋,但也可躲风避雨,有个落脚之处。
几日后,王进身体稍稍见好,老村长将韦迁所写遗信和变卖车马所得银钱交于他。王进几日不见韦迁,心中一直纳闷,只是一直卧榻,没有询问。
这时见信,这偌大个汉子竟是突然失了气力,瘫倒在床上,低声抽泣着。口中喃喃道:“我的子谕兄弟呀,你…你怎么就这么去了,不让为兄见你最后一面!都是为兄害了你啊,我的子谕兄弟…”
老村长见状,劝道:“王先生莫要过于悲伤,逝者已矣。如今外面这两个孩子还需要你照料,你若再倒下,他们可怎么办呢!”
老村长话音刚落,忽听门外一声响动,老村长猛的回头一望,见是王进的儿子,便把他叫了进来,让他陪陪王进。
小王猛怯生生的走到床边,小声的问道:“爹爹的眼睛怎么红红的?”
王进强笑道:“嗯…没什么,许是刚才爹爹
眼睛不舒服,揉了几下,就变红了。你刚才怎么躲在门外偷听?”
王猛撅着小嘴说道:“刚才姝儿来问我韦叔父去哪了,猛儿不知道,便想来问问爹爹,恰巧在门前听到村长和爹爹说话,不敢打扰,就躲在门外站着。”
王进道:“那你都听见了些什么?”
王猛见问,不敢不说,回道:“刚才听到爹爹似乎在哭,嘴里喊着子谕兄弟,韦叔父是不是出什么事了?”
王猛如今已经十岁了,也略微懂了些事。王进道:“你韦叔父遇到急事,已经远行了,一时半会儿回不来,猛儿去哄哄姝儿,让她不要担心。”
小王猛没法,只得找静姝去了。
待王猛走后,王进躺在床上,那擦干的泪水又再度流过双颊;被子里的手握紧,似乎已嵌进他的肉里。嘴中喃喃说道:“子谕贤弟,你放心去吧!我一定会照顾好弟妹和姝儿的,一定会的!”
咸康六年(公元340年)夏,四月,王猛一家人已在环溪村住下五年,王猛也长成了个英俊少年。
而自前年开始,因王进遭病之后身子本就每况愈下,再加上王进自韦迁走后又抑郁成疾,王进家已是入不敷出了,这家里的重担也落在了王猛的身上。
所以自两年前开始,每年的四月间,王猛都要跟着村里的乡邻一起到洛阳贩卖‘春笋’、‘畚箕’,顺便也带上静姝一起到洛阳去玩上一玩,感受一下外界的生活变化。
这一日,王猛和众位乡邻到那环溪村后的山坡上砍竹子、挖竹笋,忙了两三个时辰,最终满载而归。回到村里,一部分人到村头溪边清洗春笋,一部分人修竹子、划竹条,准备编畚箕。
这前两年,大家伙看王猛太小,就让他和农妇们一起洗竹笋,如今王猛已然长大,再让他去也有些不好。
况且王猛说道:“这半年为了练这编畚箕,少读了许多书,没少挨父亲的打,今日若不试试手艺,又叫父亲笑话我一心二用,到头来落个一事无成!请各位叔伯们成全。”
大家见他这小可怜样,也就依着他,说道:“那也行,不过你初次编制,就编五个好了,多了怕
是要误了你的晚饭!”
这王猛也闷头努力,不声不响的编了七个,虽相较于叔伯们少了许多,但也令自己稍有满意。
第二日一早,村里选了四人加上王猛、静姝一起乘着两辆牛车到洛阳卖货。静姝将到金钗之年,正是少女玩心正盛的时候,脑袋里总是想着些好吃的、好玩的。
一路紧赶慢赶,终于在太阳落山前进了洛阳城,与以前一样到那城边小栈歇息一晚,第二日再到城里集市上卖货。
刚到客栈歇下脚,静姝就嚷着让王猛乘着天色还早,陪她到城里逛一逛,寻些好吃、好玩之物,以便明日卖货之后买上一些带回给母亲尝鲜。
王猛虽全身乏累,可是遇着静姝也是全然无招,只得应声前去。
一路上静姝倒是兴致勃勃,东逛西看,仿佛是到了天堂一般。而跟在身后的王猛看起来却像是心不在焉,只有当静姝叫着他,他才笑着‘嗯’一声以示回应。
开始静姝只顾着寻觅好东西了,不甚注意,可是到了后面她逛得开心,却发现王猛离自己越来越
远,心中也有些不高兴了,便停下脚步等着王猛。
王猛也不知在想着什么事情,竟直愣愣的撞在静姝身上。这下静姝可就更不高兴了,小眼睛似乎管不住泪水,泪水说流就流了下来。
看着王猛,小声抽泣道:“猛哥哥就这么不愿意陪姝儿吗?”
王猛还没反应过来,静姝望着王猛,两个大眼睛直转,眼神甚是哀怨,说道:“要不我们回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