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天福堂大教堂

疑云迷踪 那天我不在 1207 字 9个月前

杨兴利比较健谈,他一边将手里的书籍整理归类,一边回答易天的问题。

他说,70年代的生活是困苦了一些,他们家里有五个孩子,父母的工资也不高。

虽然生活过得不是太好,但其母亲却是一个十分良善之人。

因为工作的关系,时常与天福堂打交道。

说不好听一点,就是一些时常将生下的孩子丢弃在医院的事情发生。

这些孩子最后都被送到了天福堂,一来二去,杨母就和天福堂的院长熟络起来。

印象中,天福堂的白院长要比杨母年长一些,特别慈祥的一位院长。

那个时候,好像听杨母说过,白院长是一个好人,她没有结过婚,当然也就没有自己的孩子。她是将福利院内的所有孩子当成了自己亲生的孩子一般对待。

上小学和初中的周末,杨兴利和两个姐姐总会被母亲带到福利院帮忙。

两个姐姐帮忙给孩子们洗衣服,而自己就帮忙扫地。

院长会留下他们一起用饭,福利院的伙食不太好,时常都是清粥,每个人配一个馒头片。

不过那个时候,他倒觉得那清粥特别好吃。

特别是那么多个孩子排排坐一起喝粥喝得吸溜吸溜响的那个壮观场面,让人觉得十分有食欲。

杨兴利说到这里的时候,还一副意犹未尽的样子。

他说,可惜的是,那个时候就算是清粥也没有多余喝的,每个人不能超过两碗。

两个姐姐很懂事,只是喝一碗就主动放下了碗筷,将自己的那一份留给别的孩子。

当易天问道,在1980年的时候,福利院有没有一个两岁左右的男孩子被国外的夫妇收养的时候。

杨兴利说他不太清楚,但他知道,那个时候,福利院有很多孩子据说找到了外国妈妈,被外国妈妈领到国外过好日子去了。

他说,看见比较小的孩子,他一般没有怎么接触,有专门的阿姨照顾,再加上几十年过去了,也很难记得。

对于那位白院长,易天觉得希望不太大,杨兴利说过,白院长比他母亲年岁还要大一些,在世的希望有些渺茫。

果然不出所料,杨兴利说那位白院长去世得更早,大概在天福堂被收回的那一年去世的。

当时他还带着他母亲去参加了白院长的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