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呼,咆哮,尖叫。
记忆中场景的突然转换,仿佛是一场突兀的演出登台,戏码从处骤然开始。
这里是魁地奇球场,疯狂嘶吼着的是观赛的学生们,而上空的是在急速飞行中决斗的“战士”们。
“约翰!好样的!看啊!他扑住了那个游走球!”
尤里斯科特,这个跳脱的“黑金”学生,一手拿着话筒,一手撑着桌板,几乎在椅子上坐不住。他过分活泼的声音通过魔法的扩音,充分感染着整个赛场。
“鲨鱼们!好样的!噢!噢!”
看台上的观众们也热情地回应着,跟着这位热血的解说员一起欢呼着。
“呜喔噢噢呜喔噢噢”
呼号声、敲击声、掌声,如同战鼓般交织成极具节奏的乐章。众多声音在广阔的空间里发散开,震动着每一个人的鼓膜,在耳中回荡,热血沸腾。
灰色带蓝边球衣的一方再次开局,守门员将先前扑到的鬼飞球投掷给队友。随即三个追球手扳直扫帚上升到一定高度,盘旋着,寻找进攻的机会。
这时,在斯科特终于把话筒放回桌上的时候,另一位解说员谢尔盖科罗温拿过话筒开口了。
“约.瑟.芬.奥尔森,刚满一岁的‘锥头鲨’,了不得的守门员。他的眼睛能够比所有‘银’看得更宽更‘圆’,扑住所有在他捕食范围内的鬼.飞.球.。”他补充介绍着,不动声色地纠正了好友的错误。然而配合他那难以改掉的口音,反而更让人忍俊不禁。
“哦!别在意这点小细节。是‘锤头鲨’,谢尔盖。来,跟我一起念,‘锤(hammer)’。”话筒只有一个,斯科特凑近了,反过来纠正自己好友。
“‘锤(hammer)’。”
“‘锤头鲨(hammerheadshark)’。”
“‘锥头鲨(amereadshark)’。”
看台上爆发了一阵笑声。对话恰巧穿插在赛况不算激烈的时候,也算是另一种方式地活跃了气氛。在两个并不专业的解说们的影响下,原本并不算好笑的赛况仍旧能让支持或是不支持两支球队的观众们都感到有趣。
是的,真正的赛况,不仅不好笑,甚至有些太过于严肃和激烈。
“鲨鱼小子”对战“火山”,这是一场势均力敌的战斗,也是一场厮杀。
“好了!这一次轮到‘鲨鱼’开始进攻,‘火山’的岩石们能否防住他们的利齿呢!”
仅仅看“鲨鱼小子”一次凶猛的带球进攻,金斯莱就意识到了,这不是常规魁地奇,这是北欧护柱戏受近代魁地奇影响下诞生的新的竞技项目,别称为“维京魁地奇”。
这种有着“把对手的脑袋当游走球打进球门”之称的打法,在魁地奇赛事越来越规范、越来越世界化的今天,已经越来越少见。没想到却是在德姆斯特朗如此盛行。
“鲨鱼小子”用出了俯冲式的三角进攻,目标明确。
三角进攻阵容并不罕见,但高速猛击的打法在规范的魁地奇赛场中十分罕见。因为一旦相撞,受损的也有自己的球员。除非是可以伤替的“维京魁地奇”,在正规球赛中任何一次减员都可能使得球队在这场比赛中一蹶不振。
第一次冲击没能成功破防,“鲨鱼”们分散作了游击进攻。
“火山”的守门员拦住了鬼飞球,并抛给了追球手,然而被半路截下。随着带球者的下俯冲,三名“鲨鱼小子”的追球手在球柱下方再一次组成三角进攻,猛然改变方向,朝上发起了二次冲击。
“尤金!突破!进球!”
在解说员的大喊中,观众们的欢呼中,进球了。
然而,看台上一双遗传自魁地奇裁判世家的绿色眼睛看得清楚。“鲨鱼”右翼的那名追球手在越过对手的时候,扫帚尾有刮擦。“火山”的一名追球手的肩膀被撞击,身体向后仰了一下,忍痛恢复了平衡。
记忆的主人西尔维娅穆勒,正坐在两位跳脱的解说旁边。但和穿着“格罗济斯克妖精队”球迷球服的斯科特以及穿着自己球队队服的科罗温不一样,她身上穿着跟场上裁判以及场外裁判一致的亮黄色袍子,唯一没戴的是银色的哨子。
她面前桌板上是计分器,但此时她的手并没有按下,而是用另一只手举起了一支带柄的小牌。这是“得分存疑”的意思,作为记分员她并没有直接裁判的权力,但有协助裁判的义务。
事实上,赛场中作为主裁判的格雷科助教很明显也清楚地看到了违规的瞬间。不需要求证场外裁判,他吹响了哨音,双手举过头顶做了个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