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就是,深宫之中宛若一个云波诡谲的社会,当太医们进宫入职之时,很多时候都必须拿出重金来打点内务府的官员甚至是太监,一旦你“自恃清高”,不“同流合污”的话,便有人从中作梗,时常给你这儿安一个差错,那儿添一桩罪名,搅得你寝食难安。
所以,纵使是这些精通各类病症的太医,都会因为多方面的掣肘,被弄得难以施展拳脚。
这时候,很多人会说了:“太医一旦治愈某位贵人的病症便会有诸多赏赐,平步青云则指日可待了。”其实不然,因为很多时候太医们受赏赐的金额,甚至,比不上“孝敬”官员和太监的支出,试问:如此环境之下谁愿意入朝为医?
更别谈在宫闱斗争中的残酷,政治上的风云
莫测,他们勾心斗角你死我活,一不留神太医便会被卷进各方势力之中。一旦误投医药造成死伤,首当其冲被问罪的便是太医,轻则罚奉削官重责小命不保,很多人考虑至此,跑都来不及更遑论官运亨通了。所以,从前在民间就流传这样一个说法:“太医难当”,这实在并非空穴来风。
犹记得这样一些传闻,诸君细看便知太医治病何其艰难曲折。中国历朝历代都沿用中医,很多皇帝自诩知些医道,对太医们所开的药方是指指点点,以至于,太医们碍于强权不得不遵其旨意更改药方。
在清朝光绪帝时期就发生这样的事,都知道,历史上的光绪帝年幼体质瘦弱,至成年时更是疾病缠身,长时间的体内失调,多有咳嗽、失眠、耳鸣、盗汗等症状,加之,他在政治上一度失意,所以,就使得他原本就患得患失的性格更加郁郁寡欢孤僻多疑,对于太医所开的治病药方更是心存芥蒂,总以为有人要加害于他。
同时,更因为光绪稍通医道,为了早日康复,每每在处方之中加重药量,长期下来肾脏更是承受不了如此药力便加重病情。太医们对如此“不听话”的病人自是无可奈何,但是,往往这个时候,便有圣旨降罪下来,怪其医术不精,这简直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了
这样的事例不在少数,我们都知道中医讲究的是“中庸”之道,为求体内五脏调和便是身康体健,但是,并非所有的名贵补药都是好的。
在光绪帝重病后期,为了凸显皇家尊贵与自身的“才识”,光绪经常在自己的药方之中点名用药,如:元参、桑叶、生地、麦冬等滋阴清凉之物每每都出现在他的药方之中。不管这些药物是否对症,太医们也是必须遵旨使用的,试问:这样下来,就是再厉害的名医也会对其束手无策吧。
当时的光绪虽因为戊戌变法的失败被慈禧幽禁,但即使这样明面上他依然是皇帝,太医为其
诊治时自然不敢马虎半分。但是,因为光绪早已病入膏肓,自己乱加重处方的剂量,最终,导致其身体的病情加重,已无回天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