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瓜群众们对赵诚舍前途举报人渣两兄弟的记忆,还没有淡忘,好感分数给101分都不怕他骄傲。
实事求是的作品派,迫切地想要观摩那部仅次于《千与千寻》的动画电影。
另外,还有一群看《我和祖国的那些事》吸引过来的新粉丝,在等着赵诚。
所有的所有,应该都会体现在票房里。
而上映的第一天,也是直接突破6000万。
6000万看起来不是很多,也就那样,可得考虑《同桌的你》制作成本才2000万而已啊!
仅仅是一天的票房,已经回本兼收入300%的利润,商业奇才都做不到吧。
况且,这才是上映的首天,谁知道它结束的时候,票房到底能达到多少。
艾达锦在庆功这方面,倒是跟低调的赵诚完全相反。
要知道,他是个血液里流淌着文艺的中年人。
记忆中的青春,如今被搬上大荧幕后,能获得这么多的关注,艾达锦破天荒的拿出钱来买了n个热搜。
然后,还要带着剧组里的主创人员,跑到各大新闻媒体杂志里露面。
不止是这样,他还安排助理拿出了一大笔钱,当作‘辛苦费’分给在这一天里见过的工作人员。
前前后后,加起来可能已经花了500万出去。
花得这么离谱,再去掉缴税,他都还剩3000多万的巨款。
虽然说后期还会有用钱的地方,但这电影也在继续上映啊。
所以,艾达锦抱着‘花光用光,身体健康’的理念,将80%以上的钱,当作分成给了赵诚和施晓曼,还有其余的主创人员。
因为他知道电影的成功,离不开这群人。
哪怕艾达锦再高调,也不是个忘本的家伙。
可总有些同行就眼红了。
比艾达锦更出名的导演拍电影,制作精良、花费上亿的都未必能在第一天回本兼赚钱。
他凭什么可以赚这么爽?!
还不就是因为男主角,是话题众多的赵诚吗?!
“有赵诚这种能折腾到死的演员当男主,第一天怎么不6000万?”
“跳梁小丑!我现在都怀疑赵诚的实名举报是别有所图,说不定就为了炒作自己,炒作电影,让咖位更上一层楼。”
“娱乐圈哪来那么多伟人,他这举报够高明的啊,拿玛雅传媒当提升的跳板呢!”
由于赵诚身上的热度最高,脏水也就全往他那里泼了。
有些收敛的同行,就在公共场合偷偷讲坏话,那类什么都不怕的,甚至在社交软件上,用‘赵某、艾某’来代替名字明嘲暗讽。
最后,导致不少圈外群体,都知道了这件事。
吃瓜群众最喜欢这种撕逼的情景了,就盼着赵诚站出来反击他们。
方伟刚也知道了这情况,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电话念叨赵诚。
“千万不要冲记动,也不要在微博上跟他们打嘴炮......”
“知道啦,我手机就剩下98%的电,不聊了不聊了,如果没有别的事,我就先挂电话了!”
可赵诚一如既往地敷衍着自己这个老妈子经纪人。
他的冲动性格,已经改正了不少。
即使不改,也不会在这件事上跟那群‘眼红病人’纠结什么。
至于剧组里的其他人,尤其艾达锦更是如此。
因为,他几乎一直看着赵诚,是怎么走过封杀这段时间的。
别人的看法不要紧,特别是那些无关紧要的人。
只不过,电影方面,看的观众多了,各式各样的声音也接踵而来。
而观众们最纠结的,莫过于赵诚在施晓曼结婚教堂抢婚的那一段,因为不知道是真抢的,还是假抢的。
而电影在这之前,用很多件小事情,说明了身为同桌的赵诚和施晓曼,是多么互相深爱着对方。
哪怕分开了十年之后,赵诚在聚会上跟施晓曼见面,两人依然泣不成声。
有一幕是施晓曼抬起头,咬着唇,眼泪自己夺眶而出。
这一滴泪,恰到好处地砸在观众的心上,让大家无比希望他们两个,能够有情人终成眷属。
然而也是这一点,引发了理想派系与现实派系的争执。
“呜呜呜,这是抢婚成功了吧,要是假抢婚的话,我要退票!为什么要骗我的眼泪?”
“楼上能不能别矫情,赵诚根本就没有抢婚,这一切都只是他自己的美好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