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家里以后,向南将背包放到客厅里的沙发上,换了双拖鞋后,就径直来到了修复室里,准备开始将那一堆汝窑瓷片拼合起来。
这一次,实际上并不算真正意义上的修复文物,因为这一堆汝窑瓷片虽然能够拼合成一件完整的汝窑天青釉小洗,但这些汝窑瓷片却并非是来自同一件汝窑瓷器上的,它们有的也许是来自汝窑瓷碗,也有的可能是来自汝窑瓶,还有的或许是来自汝窑樽……
这一件“汝窑天青釉小洗”实际上并不存在,自然就不存在什么破损。
没有破损,就没有修复。
因此,向南用文物修复的手段,来拼合这一件汝窑天青釉小洗,不是修复文物,而是“创造”一件不是文物的文物。
昨天晚上的时候,向南已经将这十多片汝窑瓷片拼对好了,如今要做的,就是对这些瓷片进行“加工”处理。
由于每一块瓷片都是来自不同瓷器,哪怕向南再怎么努力挑选,也不可能找到两块断口完全吻合的瓷片,因此,向南必须要对一部分瓷片的断口断碴进行“加工”处理,从而让两块相邻的瓷片可以更加吻合,以便更顺利地让这些残片粘接成型。
当然,这种“加工”自然是不能使用大动作的,否则的话,直接将瓷片的断口处切割成平面,那粘接起来就更简单了。
这种“加工”只能进行小范围的微调,以避免使得瓷片受到太大的损伤。
向南先将相邻的两块瓷片拿起来拼对了一下,仔细观察了一番断碴拼对的情况,然后拿起一只小钢锉,对其中一块残片的断口处轻轻地锉动了起来,将断口处的一个v型缺口稍稍锉深了一些,紧接着又拿起之前的那块瓷片拼对了一下,又拿起小钢锉继续锉了几下。
来来回回忙活了好一会儿,向南才算是将这一块瓷片“加工”完毕,他没有停下来,又拿起另外一块瓷片继续“加工”起来。
“加工”这一步十分复杂,也极为耗费时间,而且十分考验一个人的耐心和专注度,一直忙碌到深夜,向南总算是将这十多片汝窑瓷片加工完毕了。
这时候,向南才抬起头来,转了转有些酸痛的脖子,又使劲眨了眨酸胀的眼睛,长长地舒了一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