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随手拿过一件古董盒,打开看了看,里面是七八块颜色鲜艳的古陶瓷残片,这些古陶瓷残片的底色为胭脂红色,上面还有着轧道卷草,以及蓝色、粉色、蓝色等五颜六色的缠枝西番莲纹。
整个纹饰画工细腻,胭脂彩厚润匀净,花饰柔美舒雅,朵朵莲花盛情妍放,一展斑斓绚丽。
实际上,有清一代御瓷之中,通体胭脂红彩地的瓷器非常少见,受珐琅彩瓷的影响,清代乾隆朝时,才开始烧造胭脂彩地轧道洋彩瓷,在当时也称得上是珍稀之品。
向南将这些古陶瓷残片拿出来细细察看了一番,大抵上知道了这件古陶瓷器的名称了,应该是清乾隆御窑洋彩胭脂红轧道西番莲纹卧足杯。
洋彩,是雍干时期清宫对运用西洋绘画技法描绘的彩瓷,其绘画设色妍丽繁缛,需要更为高超的绘画功底与丰富的经验。
洋彩瓷器的烧制量非常稀少,绝大部分都珍藏于乾清宫端凝殿与养心殿,除了少数陈列于圆明园,后遭入侵者掠夺之外,基本上流失于外的洋彩瓷器少之又少,坊间很难得一见。
因此,向南乍一见到这件清乾隆年间的洋彩瓷器,还是感觉有点惊喜的。
只是很可惜,这一件洋彩卧足杯并非整器,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它如今已经四分五裂了。
向南很是惋惜地摇了摇头,端着古董盒来到工作台坐了下来,打了一盆清水,加了点洗衣粉,然后再将古董盒中的古陶瓷残片一片一片地放进水里清洗起来。
之前向南在观察这件洋彩卧足杯的残片时,稍稍注意了一下,整件瓷器似乎还残缺了一块碎片,不过话说回来,这件洋彩卧足杯修复起来倒是不难,唯一的一处难点,就是作色时要稍稍麻烦一点。
这件卧足杯的全名当中之所以有“轧道”这个两字,是因为它在烧造时,采用了瓷器轧道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