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策盯着侯家伟,眉头皱了起来。
这厮当真是越来越猖狂了,难不成是找到了什么依仗?所幸今日就要宰了他,若不然的话,夜长梦多,迟早要坏事。
众人簇拥着马车继续前行,侯家伟的家丁便随在两侧,一同进了校场的大门。
侯景正躺在校场西边城墙的女墙后面呼呼大睡。他身上裹了一层厚重密实的毛毡,整个人蜷缩成一团,连脸部都包裹在内,只露出了眼睛和鼻子。沐浴着傍晚暖暖的阳光,他睡的很香,甚至发出一阵轻微的鼾声。
那校场口的大喊把他给惊醒了,只不过他并不着急做起来,而是翻了个身,整个人躺在毡子上,舒舒服服的伸了个懒腰。他的整个身体都伸展起来,浑身的骨头发出一阵噼里啪啦的爆响,这种懒洋洋的姿态,让人无端端的想起抻长了脖子,抻长了四肢,打浑身的毛发都炸起来,张大嘴打了个哈欠的老虎,虽然慵懒,看似不经意,实则那雪亮的獠牙利爪,却是无论如何都掩饰不住,充满了杀机。
他又晃了晃脖子,活动了一下肩膀,腰肢,胸腹,双腿,直到肢体所有的地方都是热滚滚的一团了,他才起身。却不是站起来,女墙不高,若是站起身来,则一定会被发现。
他只穿了一件儿薄薄的青衣,不过材质甚是名贵,是江西产的上好青溪绸。他半跪在地上,透过射口向外观察,刘若宰的马车已经进入了校场,正向校场西边儿那片树荫下行去,想来是会停在那里。
侯景目光一缩。
他身边那穿着一身紫花罩甲,里面鼓鼓囊囊显然还穿了不知道几层甲的高大年轻人,想必就是那董策董二郎了吧!
天下无双董二郎?
“笑话!”侯景发出一声低低的冷哼。
旁边放着一个大包裹,他把包裹解开,里面是一副甲包,一张大弓,一个箭插,一个八瓣儿明盔,一副铁护臂,一个铁骨朵。
侯景从箭插中抽出一支大箭,这大箭比之明军常用的羽箭长出至少一尺半开外,足有四尺多长,换算成后世的单位,差不多得有一百三十厘米左右的长短。箭簇更是足有五寸长,超过一般羽箭一倍以上。在箭杆的后面,粘着四个鹅羽。
明朝制式的羽箭都是三羽箭,所谓三羽,指的乃是粘羽的方式。明朝制式的三羽箭,用后世的说法就是把一根圆的箭杆一共周围三百六十度,分为三等分,每隔一百二十度角粘一片羽毛,粘三片羽毛,这就是所谓的三羽箭。据说三羽箭在射出后,会自动修正箭轨迹的错误。
宋朝时候还有无羽箭及木羽箭,据说是因为丢失传统的畜牧地,导致没有羽毛。不过此言不可信,在古代上等的箭羽自然是战略物资,但即使契丹西夏等国不卖羽毛给宋人,难道宋人不吃鸡鹅?
而侯景这种四羽箭,只在先秦的时候出现过一阵儿,后来早就绝迹,一看就知道他这是自己造的。
然后他左手拿起了自己的弓。
那是一把大弓,比一般的弓要大两倍还多,几乎有一人高,不是常见的复合弓,制作工艺也颇为简单,但是弓臂却足有成年汉子手腕粗细,一看便知道威力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