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二章 谢主隆恩

寻道天行 覆小灭 3228 字 9个月前

陈文书颤着嗓子,答道:“为天下百年太平,为百姓免于灾祸,请王爷三思。”

竹柄如枪,落蜡如血,今夜夜宴的第一滴落红,很可能就是来源这根蜡烛。

大红蜡烛沿着陈文书的衣领,一路滑落到他的腰腹间方才停下落势。但,岳阳王没有就此停下他的动作,而是把落势转为捅势,慢慢地往里压进…

“机会我已经给过你了。”

“谢,王爷。”

“不谢,谢你的主子吧。”

“喳!”

话罢,突然!

岳阳王手臂用力一伸,就是一捅!

“喳!”的一声脆响,一缕幽幽黑烟徐徐升起,烛火灭了。而大红蜡烛也随之穿透了陈文书的官袍,没入了半截到他身体里!烛蜡很粗,但红蜡里头的竹签很细,只有小指大小。所以,即便竹签刺穿了陈文书的腰腹,也没见有多少鲜血流出。但,从他那霎时紧绷的眉头,不难看出,此时他一定非常痛苦。但纵然如此他也痛没呼出声来,冷冷地盯着大河之上,那艘装满牢笼的战船,他忽然疯一般笑喝道:“愿,大唐昌盛,千秋万载。南北贼寇…”

“哼!”

陈文书豪情才方,话未说完,岳阳王抓红蜡烛的手掌突然再用力一推!陈文书那身躯本来就孱弱,况且现在又有一记穿腹之伤,生机已飞泻,他又哪还经得起这样的力道呀?就宛如一只断线了的风筝,拉出一条细细的血丝,一推之下便被岳阳王狠狠推出了高台凭栏,朝着滔滔不绝的瀛水大河落掉落下去…

“谢主隆恩。”

“咚!”

水花开,水声绽。

十里大河,落一细沙,开不起多大的花儿。被落下身躯溅起的水花,也仅仅只是迸乍了一下,便又被那滔滔不绝的河水,抚平了痕迹。

“他…他竟敢把一位礼部侍郎杀了!”

“难道真要不死不休了吗?”

“……”

静,惊。

“这些人皆鼎鼎大名,战功赫赫,谁人不识?”

“……”

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说的就是这位王爷,此时的作态。

言辞间,他是生生把十二年前的军机皇令,给说成了一道道谋逆的大罪。而当年领金銮圣旨南伐的四圣军,则成了他口中的贼军。只不过,即便大家伙儿对此都心知肚明,在这个时候也不会有人站出来,给这些硬掰的罪名说上一个“不”字。毕竟,于今夜那两位主角而言,这些确实都没有问题。作为“受害者”,从他们的角度出发,当年之事的始作俑者,确实皆是有罪之人。

“为官一方者,当奉公守法,知皇恩浩荡,感人间疾苦。以一己之私欲为虎作伥者,贪生而背信弃义者,天地怎能容?可惜当世苍天不公,天道有缺,法理不全,这些早该湮灭于世的畜生,却在大唐境内,光天化日下,苟存性命至今,食我南域万民血肉。实在是吾辈之大耻辱也!今日,元宵之佳节,先辈之血忌!如若这些贼人依旧逍遥法外,那仅凭吾辈一杯淡酒,又怎能安那千万无辜亡魂?天道虽有缺,律例亦有不全,但人间自有轮回报应,血债应当血还。本王苦心筹备数日,活拿南域七十二州,三千余当年苟活之恶贼!今日便与诸君,一同取其性命,嗜其血肉,以慰千万先烈在天之灵!”

“哗!”

“噌噌噌!!”

长长一话,岳阳王一气说完没有停顿,最后一字说罢,他大手朝天一挥!战船之上万数军士拔刀出鞘,刀击盾鸣!月照寒光闪耀,水随风息萧瑟,这是将要嗜血人间的前兆。宴席上的大部分宴客,霎时间便冷出了一阵疙瘩。双手紧握,两眼直瞪,在惊恐之中就宛如那一把把虎狼钢刀即将砍杀的人是自己一般,紧张得连鼻息都慢下了许多许多。

寒风吹拂长袖,皇袍金龙狰狞。

高台之上,高举的手臂稍稍握起五指,笔直的手腕缓缓弯下…

“杀!”

“且慢!”

两声高喝几乎同时绽起!

一声令一声止,前者刚出后者愤然覆盖,有些出乎意料,却也在情理当中。

“且慢”两字声音虽然洪亮,却略显底气不足,并非由高台之下,那位可与岳阳王爷平起平坐的痞子所发出,而是源于“杀”字一声的同一个地方,也是在那高台之上。更确切说,它源于岳阳王的身后…

礼部侍郎陈文书。

这,很出乎众人所料,却在小部分人的预料当中。但,这并不矛盾,而且还是情理索然。

任谁都看得出,这位由京都来的礼部侍郎是发自内心的惧怕眼前的岳阳王。这从他先前宣读圣旨,以及对岳阳王今夜所做的出格行为皆保持沉默的态度,便能看得清楚。这可以说他是软弱,却也可以说他非常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今夜该站在什么位置,该怎么去看待眼下所发生的事情。深入虎穴,生死难卜,他若想安安稳稳度过这个寒冷的春夜,就必须先要把自己变成一位聋哑人。有些事他不能说,有些话他不能听。但,事与愿违…

有些事情,他却是不得不做。

比如现在,此时此刻,岳阳王要斩杀这一船朝廷要员,他便不得不站出来做些什么了。因为,他今夜的身份不仅仅只是当今朝廷礼部官员。当他站在这高台之上宣读圣旨的一刻起,他所代表着的,就是京都长安,金銮殿上的那把龙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