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朝天子 第一百零九章 庆庙有雨(要月票……)

庆余年 猫腻 6603 字 9个月前

庆国向来对神道保存着敬而远之的态度,并不像北齐那样天一道浸透了官场民生。尤其是强大的皇帝陛下出现之后,庆庙在庆国生活中的地位急转直下,彻底沦为了附属品和花边,那些散布于天下人数并不多的庆庙苦修士,更成为了被人们遗忘的对象。

为什么这些被遗忘的人们却在这个时刻出现在了京都,出现在了皇帝陛下的身边?难道说皇帝陛下已经完全控制了庆庙?可是庆庙大祭祀当年死的蹊跷,二祭祀三石大师死的窝囊,大东山上庆庙的祭祀们更有一大半是死在了陛下的怒火下,这些庆庙的苦修士为什么会彻底倒向陛下?

难道真如陈萍萍当年所言,自己隐隐猜到……当年的皇帝,真的曾经接触过神庙的意志?而这些苦修士则是因为如此,才会不记多年之仇,站在了陛下的身边,助他在这世间散发光芒?

雨没有变大,天地间自有机缘,当范闲从细细雨丝里摆脱思考,下意识抬头一望时,便看见了身前不远处的庆庙。

那座浑体黝黑,隐有青檐,于荒凉安静街畔,上承天雨,不惹微尘,外方长墙,内有圆塔静立的庆庙。

范闲怔怔地看着这座清秀的建筑,心里不知是何滋味,在这座庙里,他曾经与皇帝擦肩而过,曾经在那方帷下看见了爱啃鸡腿儿的姑娘,也曾经仔细地研究过那些檐下绘着的古怪壁画,然而他真正想搞清楚的事情,却一件也没有搞清楚过。

他本应回府,此时却下意识里抬步拾阶而入,穿过那扇极少关闭的庙门,直接走入了庙中。在细细秋雨的陪伴下,他在庙里缓缓地行走着,这些天来的疲乏与怨恨之意却很奇妙地也减少了许多,不知道是这座庆庙本身便有的神妙气氛,还是这里安静的空间,安静的让人懒得思考。

很自然地走到了后庙处,范闲的身形却忽然滞了一滞,因为他看见后庙那座矮小的建筑门口,一位穿着麻衣,戴着笠帽的苦修士正皱着眉头看着自己。

范闲欲退,然而那名苦修士却在此时开口了,他一开口便满是赞叹之意,双手合什对着天空里的雨滴叹息道:“天意自有遭逢,范公子,我们一直想去找您,没有想到,您却来了。”

被人看破了真面目,范闲却也毫不动容,平静地看着那名苦修士轻声说道:“你们?为何找我?”

那名苦修士的右手上提着一个铃当,此时轻轻地敲了一下,清脆的铃声迅即穿透了细细的雨丝,传遍了整座庆庙。正如范闲第一次来庆庙时那样,这座庙宇并没有什么香火,除了各州郡来的游客们,大概没有谁愿意来这里,所以今日的庆庙依旧清静,这声清脆铃响没有引起任何异动,只是引来了……十几名苦修士。

穿着同等式样麻衣,戴着极为相似的古旧笠帽的苦修士们,从庆庙的各个方向走了出来,隐隐地将范闲围在了正中,就在那方圆塔的下面。

范闲缓缓地深吸了一口气,开始缓缓地提运着体内两个周天里未曾停止过的真气脉流,冷漠地看着最先前的那名苦修士平静说道:“这座庙宇一向清静,你们不在天下传道,何必回来扰此地清静?”

“范公子宅心仁厚,深体上天之德,在江南修杭州会,聚天下之财富于河工,我等废人行走各郡,多闻公子仁名,多见公子恩德,一直盼望一见。”

那名苦修士低首行礼,他一直称范闲为范公子,而不是范大人,那是因为如今京都皆知,范闲身上所有的官位,都已经被皇帝陛下剥夺了。

“我不认为你们是专程来赞美我的。”范闲微微低头,眉头微微一皱,他是真没有想到心念一动入庙一看,却遇见了这样一群怪人,难道真像那名苦修士所言,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然而这些古怪的苦修士们却真的像是专程来赞美范闲的,他们取下笠帽,对着正中的范闲恭敬跪了下去,拜了下去,诚意赞美祈福。范闲面色漠然,心头却是大震,细细雨丝和祈福之声交织在一起,场间气氛十分怪异。

苦修士们没有穿鞋的习惯,粗糙的双足在雨水里泡的有些发白,他们齐齐跪在湿漉漉的地上,看上去就像是青蛙一样可笑,然而他们身上所释放出来的强大气息和说出来的话并不可笑。

这股强大的气息是这十几名苦修士实势和谐统一后的气息,其纯其正令人不敢轻视。如念咒一般的诚恳话语在雨中响了起来,伴随着雨水中发亮的十几个光头,令人生厌。

“我等为天下苍生计,恳求范公子入宫请罪,以慰帝心。”

范闲的脸色微微发白,只是一瞬间,他就知道这些苦修士想做什么。庆帝与范闲这一对君臣父子间的隔阂争执已经连绵七日,没有一方做过任何后退的表达。

为天下苍生计?那自然是有人必须认错,有人必须退让,庆国只能允许有一个光彩夺目的领袖,而在这些苦修士们看来,这个人自然是伟大的皇帝陛下。

苦修士们敏锐地察觉到了庆国眼下最大的危机,不知道出于什么考虑,他们决定替皇帝陛下来劝服范闲,在他们的心中,甚至天下万民的心中,只要范闲重新归于陛下的光彩照耀之下,庆国乃至天下,必将会有一个更美好的将来。

“若我不愿?”范闲看着这些没有怎么接触过的僧侣们,轻声说道。

场间一片死一般的沉默,只有细雨还在下着,落在苦修士们的光头上,檐上的雨水在滴嗒着,落在庆庙的青石板上。许久之后,十几道或粗或细,或大或小,却均是坚毅无比,圣洁无比的声音响起。

“为天下苍生,请您安息。”

……

……

(今天写的满足了,明天再写,左边的朋友,右边的朋友,上边的朋友……请投月票支持。)

很细微的脚步声在门外的院落里响起,声音极为微弱,尤其是小巷尽头的菜场依旧热闹着,一直将要热闹到暮时,所以这些微弱的脚怕快要被讨价还价的隐隐声音所掩盖了。

然而这些微弱的脚步声落在范闲的耳中却是异常清楚,他微眯着眼凝听着外面的动静,手的中指无名指下意识屈动了两下,却才意识到自己的黑色匕首早已遗落在了皇宫前的秋雨中,此时不知道到哪里去了,可是他依然平静,依然有十足的信心将外面的来人一击制伏。

洪亦青紧握着匕首,小心而沉默地蹲守在门背后,屏住了呼息,看着越来越近的那个人影,那个人影很奇怪直接走到了门口,然后轻轻敲了两下,听到那种有节奏的敲门声,洪亦青的神态明显放松了下来,因为这种暗号是启年小组内部的身份识别。

范闲却没有放松,因为他其实并没有十足的把握,启年小组究竟有没有被朝廷渗入进来,或是已经接触到了外围。毕竟从达州的事情,高达的存在倒推出去,宫里那位皇帝陛下对于情报方面的重视远远超出了范闲甚至是陈萍萍的判断,而且内廷在监察院内部也一定藏着许多的死忠,不然言冰云也极难在这七天之内就控制住了那座阴森的院子。

“是我。”门外那个人影似乎知道屋内有人,沙哑着声音说道。

听到这个声音,洪亦青没有听出来人是谁,范闲的脸色却马上变了,有些喜悦,有些伤感,有些意外。

门被推开了,一个有着一张陌生面孔,穿着京都郊外常见菜农服饰的中年人走了进来。

“王头儿?”洪亦青压低了声音,不敢置信地看着来人,从那双眼瞳里熟悉的温厚笑意分辩出了对方的身份,毕竟他是被王启年亲手挑入小组的人,对于王启年还是比较熟悉,只是……在监察院绝大多数官员的心中,王启年三年前就因为大东山叛乱一事而死,怎么今天却又活生生地出现在了自己的面前?

乔装打扮后的王启年拍了拍洪亦青的肩膀,然后凝神静气,十分认真地强抑激动站在桌后的范闲深深行了一礼。

“改日再聊吧,总有再见的时候,办正事儿去。”范闲笑了起来,将手中的小刀扔给了洪亦青。洪亦青此时脸上依然是一副神魂未定的模样,却也知道事情急迫,不敢多耽搁,向二人分别行礼,便向着西方的那片草原去了,去寻那个叫做松芝仙令的人物。

……

……

范闲从桌后走了出来,走到王启年的面前,静静地看了他片刻,然后与他抱了抱,用力地拍了拍他的后背,然后站直了身体,很轻易地看出王启年易容之后依然掩饰不住的疲惫。

范闲望着王启年,王启年也望着他,两个个久久没有言语,许久之后,范闲才叹了口气,说道:“真是许久未见了。”

在东夷城返京的道路上,王启年拼命拦截住监察院的马队,向范闲通知了那个惊天的消息,那时节,两个人根本没有时间说些什么,叹些什么,范闲便起身直突京都,去救陈萍萍。

仔细算来,范闲归京恰好八日,王启年便再次赶回了京都,而且在那之前,王启年已经有一次从达州直插东北的艰难飞奔之旅,两次长途的跋涉,着实让年纪已经不小的王启年疲惫到了极点,纵使他是监察院双翼之一,此时也已经快要撑不住了。

范闲将他扶到椅子上坐下,沉默片刻后说道:“这几年你在哪儿呢?”这句话问的很淡,其实很浓,范闲知道他没有死,也知道在陈萍萍的安排下,逃离大东山的王启年及一家子都隐姓埋名起来,为了老王家的安全,范闲只是略查了查后便放弃了这个工作。在这三年里,范闲时常想起他,想起这个自己最亲密的下属,知道自己最多秘密的可爱的老王头。

“其实没有出过京,一直在院长的身边,一直看着大人您,知道您过的好,就行了。”三年未见,二人并未生出丝毫疏离的感觉,王启年沙着声音说道。

范闲沉默很久后说道:“我……回来的晚了。”

这说的是陈萍萍的事情,王启年低下头,也沉默了很久,用低沉的声音说道:“是我报信报的太晚了。”

其实他们两个人已经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然而只是依然没有办法改变已经发生的那件事情,一股淡淡的悲伤与自责情绪就这样充溢在房间里。

“家里可好?”

“好,朝廷应该查不到。”

“那就好,回我身边吧。”

“好。”

……

……

这样自然到了极点的对答之后,范闲冰凉了许久的心难得温暖了一丝丝,轻声问道:“让你跟着大队去东夷城,怎么又回来了?”

“黑骑四千五名满员已入东夷城范围,其中一路此时应该开始向十家村,院长交代的事情已毕,所以我就赶了回来。只是耽搁了两天,所以缓了些。”王启年说道:“荆戈,七处那个老头儿,还有宗追都在那一路里,院长留下来的最强大的力量都要集中到十家村。”

范闲沉默片刻,面容复杂地笑道:“想不到十家村的事情也没能瞒过他。”

“院长要知道些什么事情,总是能知道的。”王启年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