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北海雾 第三十六章 油伞骨中一柄剑

庆余年 猫腻 3320 字 9个月前

林若甫微感吃惊,愈发瞧不清楚面前这位跟随自己多年的谋士,心里究竟想的是什么。

……

……

夜色笼罩的京都里,袁宏道在书童的陪伴下,收拾好了自己的行囊,略带一丝怅然,回头看了一眼相府紧闭的大门,轻叹一声,上了一辆马车。

马车上一位都察院御史正冷漠看着他:“袁先生,什么时候够去大理寺作证?”

袁宏道看都没有看那个中年人一眼,右手轻轻抚摸着颌下的长须,半晌后才淡淡说道:“不用了,宰相大人明日就会入宫请辞,陛下会终止此案的调查。”

都察院御史一听之下,勃然大怒痛斥道:“证据俱在,陛下一定会将奸相索拿入狱!你若不敢当堂指证,当心自己脱不开干系,你跟随奸相多年,身上哪会干净?”

袁宏道冷冷看了他一眼,这位一向以儒雅著称的谋士,此时的目光却是冷厉无比,像两把利刃一样,让那位御史感到有些害怕。

“我只听从信阳方面的命令。”袁宏道看着面前这可怜的御史,冷漠说道:“什么时候轮到你来安排我做事?”

御史大惊失色,这才明白为什么宰相大人的心腹文士居然会在最关键的时候反水,原来……对方竟然也是长公主的人!

——————————————————————

清晨时分,一辆马车赶在城门初开的时候就出了西城门,马不停蹄地上了官道,往信阳的方向驶去。

袁宏道摁了摁伞柄里藏着的利剑,眉头微皱,心里盘算着到了信阳之后,那位有些疯癫的长公主应该会如何安排自己这个潜伏了很多年的棋子。

在他的内心深处,不可避免地对于宰相林若甫有一丝歉疚,毕竟他们是数十年的老友,在一起的时间甚至比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还要多一些。在相府隐藏了这么多年,最后终于完成了当年的承诺,在宰相下台的过程中,袁宏道扮演了最不光彩,也是最重要的角色。林若甫没有杀他,这本身就是值得袁宏道感恩的事情。

他已经遣散了跟着自己的书童,这辆马车上除了他以外,就只有头前那个马车夫。袁宏道冷冷看着车夫挥鞭,发现对方手腕极其灵活,显然身上有着极为高明的武功。

许久之后,车辆过了十八里驿站,进入了荒无人烟的山路,正在此时,马车缓缓停了下来,车夫回头,用极不寻常,极为锐利的目光冷冷看着袁宏道。

稍许沉默之后,马车夫忽然开口说道:“院长大人命下属向先生表示感谢。”他稍顿了顿,又沉声说道:“请允许下官私人向先生表示敬佩。”

袁宏道略带一丝伤感说道:“我很不敬佩我自己……说说信阳方面的计划吧,相信经过此事,长公主应该会相信我了。”

他是一枚钉子,一枚在很多年前就被陈萍萍安插在宰相身边的钉子。

没过数日,都察院的御史便开始集体上书,参赅宰相林若甫阴夺他人家产,谋害百姓性命,此事一出,朝野震惊,但由于吴伯安本身就顶着个北齐奸细的帽子,所以一般而言,舆论还是倾向于宰相这边。

可是便在吴氏入大理寺述供的途中,却又遇见了一场无由而至的刺杀,不知道是吴氏命大,还是宰相命太差,当时二皇子正与靖王世子游于街中,恰逢其时救了下来。

如此一来,事情的味道就开始有了些变化。

传闻深宫之中,皇帝陛下曾经问过太子与二皇子,此事究竟如何处理,太子在沉默之后说道证据不足,而且宰相大人于国有功,不可轻信人言,二皇子虽然当街救了吴氏,也仍然与太子弟弟一般保持着一种沉默的态度。

毕竟宰相乃百官之首,无论如何处理,都将引起轩然大波。

只是当夜靖王从自己儿子口中听闻此事,悖然大怒,十分难得地进宫与皇兄一夜长谈,具体谈的什么却没有人清楚。皇帝陛下当夜翻拣着这十几年来的奏章,看着户部的银钱,看着那些宰相大人一手辛苦做出的政绩,默然无语,只得一声叹息。

……

……

“山东路刺史彭亭生……嗯,是十一年前中举的,那时候我初登相位,觉着这学生很听话。”宰相林若甫今年四十多岁,面色却显得有些苍老憔悴,“但没有想到他竟会如此听话,你应该清楚,我没有让彭亭生做这些事情,吴伯安已经死了,若我真想拿他家人出气,岂会如此简单。”

“或许彭大人暗中揣摩相爷的心思,所以做了这件糊涂事。”林若甫的心腹友人袁宏道微微皱眉。

“噢?”林若甫似笑非笑地望了他一眼,轻声说道:“可是彭亭生不是糊涂人,如果不是相府出去的命令,他断不会拿自己的官声做赌注。更何况前天在京中当街杀人,这事情又是谁做的?为什么会查到相府来了?”

袁宏道的表情有些木然,他轻轻捋了捋颌下的长须,说道:“贺宗纬是东宫的人,不过是个小棋子,应该没有胆量做这件事情,背后一定有人撑腰,只是不知道是皇后还是长公主。”

“是云睿。”宰相微笑道:“她在朝中的实力大部分在都察院里,这是她在向老夫报复。”

“报复什么?”

“报复……很多吧。”宰相叹息着,“包括晨儿的事情,包括女婿的事情,包括我与她之间的事情。”

“其实……”袁宏道欲言又止。

“说吧。”

袁宏道微微一笑说道:“其实,还是看陛下的意思,如果陛下不信,相爷的地位自然会稳若泰山。”

“如此拙劣的手段,圣上一定会看的清楚。”宰相微笑道:“但问题就在于,陛下愿不愿意看清楚。”

“相爷何出此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