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流年里的官司

庆余年 猫腻 6389 字 9个月前

这便是西陲重镇定州城。

由京都通往定州的官道被保养的极好,可以容纳八匹马并驾齐驱,当年不知道消耗了多少人力财力,可是以此保了庆国西部永世平安,牢牢掌控了这一大片土地,怎么算也是极合算的。

一列车队正在这条官道上向着定州城疾驰,似乎想赶在太阳落下之前,进入定州城,只是望山跑死马,尤其是这一片平野之上,定州城似在眼前,却远在天边,看来是怎么也赶不上关城门之前进城了。

离定州城约二十里外,是一处驿站,这处驿站不是军方驿站,不由定州军管辖,而是由工部兼管的邮路驿站,所以显得有些破落陈旧,七八个汉子正在夕阳的照耀下打着呵欠,他们已经吃过了晚饭,开始准备呆会儿的赌博。

天sè渐渐黑了,这些汉子脸上忽然露出了古怪的笑容,向着后院靠了过去,听着里面传出的声音,掩嘴而笑,心想里面那家伙也太猴急了吧。

后院一间石房内,驿站唯一的正式官员驿丞正抱着一名女子两条雪白的大腿,双手按在她软绵绵的胸上,吭哧吭哧叫个不停,身上全是汗,房内全是yy的味道。

定州偏远,没有什么娱乐,夜晚来的太迟,所以每当太阳一落,他便会抓紧时间,进行这唯一的娱乐,他身下的女子是从定州城里带来的ji女,虽然愿意出城的ji女长相都很一般,但他很喜欢这女子的媚劲儿和身上的软肉。

手上捉着滑溜溜ru肉的驿丞无比快活,只觉身下女子仿似是棉花糖做的,尤其是那眼神儿更是比定州城的井水还要甜还要腻,这一个月三两银子,真是值回本来。

正在快活的时候,忽然房门被人推开了,这驿丞倒也大方,依旧挺动着腰肢,往处刺入,也不回头,破口骂道:“要听就听,要看就看,娘的,也不说小心些,居然撞进门来,当心把老子搞成马上风……”

被他压在下面的ji女也是吃吃的笑,根本不害怕被人看到什么。

忽然驿丞觉得有些奇怪,因为后面半天没有声音,他下意识回头望去,只见是个陌生人,唬了一跳,赶紧从炕上弹了起来,系好了裤子,还没有忘记拉过黑黑的棉被把炕上ji女白花花的下身盖住。

驿丞本想破口大骂,但看这个陌生人穿着打扮十分贵气,只怕是什么惹不起的人物,或者是官员,嘴里便有些发干,害怕了起来。

他颤着声音说道:“你是什么人?”

…………范闲坐在驿站里唯一一把太师椅上,看着跪在面前的一大堆人,皱眉说道:“让你们起来,就快些起来。”

他此行是奉了陛下旨意前来定州劳军,说是劳军,但在御书房里接的密旨却有些别的内容。这两年间,西边的胡人不知道是吃了什么兴奋剂,又像是吃了镇静剂,一改往年chun去秋回的浪漫主义战法,开始极有组织地向着定州方面侵袭,而且战法变得极其狡诈。

叶家虽然仍然兼管着定州军务,但是叶重主事枢密院,要掌管天下军马,不可能亲自坐镇此间,加上胡人攻势太猛太y,第一年的时候,定州方面局势很是危急,好在最后陛下亲自调了各路边兵轮流支援,才算是稳定住了局势。

皇帝和范闲早已看出来了其中有些问题,但是没有第一手的资料,谁也不知道胡人内部发生了什么,事态不能再这样继续下去,西胡如果真的这样发展下去,只怕会成为庆国的心腹大患,所以才有了范闲此行,他必须听一下定州方面将领的亲自汇报,了解一下事态。

而且范闲清楚,陛下亲调五路连军往西路轮值,也存着用胡人的刀来磨庆国的剑的意思,胡人的进攻,恰好给了庆国锤练军力,为ri后天下统一战争做准备的机会。

今ri赶不到定州,便只好在这座荒破的驿战里休息一夜,哪里知道进门竟是无人来迎,七八个汉子像小孩儿一样在听墙角,范闲一时好奇,直接推门而入,不料竟是看了一场活chun宫。

驿丞和那七八条汉子跪在地上,连连磕头,而随范闲前来的官员则是知道他的xg情,早已当看见,各自准备晚上休息事宜。

范闲看着那名驿丞,笑骂道:“妈的,太阳还没下山就开始搞,有胆子搞就别怕。”

驿丞苦丧着脸,只道自己马上就要被杀了,眼前这位爷可是天字第二号贵人,监察院的提司大人,高高在上的人物,自己见也没资格见的贵人。

范闲疑惑问道:“你怕什么?”

“大人嫉恶如仇,最痛恨官员……”驿丞已经怕的要哭了起来,瘫软在地,把天下百姓对范闲的印象说了出来。

范闲有些不明所以地摸了摸后脑勺,心想自己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爹了,怎么在天下人的心中,越发的像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或魔鬼?

荣华梦一场,功名纸半张,是非海波千丈。马蹄踏碎禁街霜,听几度头鸡唱。尘土衣冠,江湖心量。出皇家凤网,慕夷齐首阳,叹韩彭未央。早纳纸风魔状。

(元汪元亨,朝天子,以为题记)…………天上的云,像是打湿了的棉絮,时刻准备挤出水来,又像是一大块铅锭,沉甸甸的,哪里是虚空所能扛的住,只怕下一刻就要砸向人间。已经有雨丝从铅云之中漏下,丝丝点点地落到了地面,只是不知何时会变成暴雨。

宋世仁,这位当年的京都第一状师,绰号富嘴的人物,如今鬓间已生白发,眉眼不再如当年那般佻脱潇洒,沉稳多了,他平静地望着天上,不知心里在想些什么。

半晌后,他收回目光,坐到了椅子上,感觉有些疲惫。身旁早有人送上热茶,他抿了些漱了漱口,又接过滚烫的毛巾摁了摁眼窝处,才觉得jg神好了些。

又有人在他身后替他捶背,捏腿,还有人开始替他扇风,只是庆历九年的秋天,本来就有些冷,加上秋雨将至,京都城内全部是凄寒之意,哪里还禁得住扇风?宋世仁忍不住打了个冷噤,他身旁那位穿着黑sè官服的人,瞪了拿扇子的下属一眼。

这位监察院官员正是一处主办沐铁,他小心翼翼地看着宋世仁,说道:“宋大人,有没有把握。”

宋世仁虽然听这个称呼已有一年半了,但依然有些不习惯,眉头皱了起来,沉稳应道:“大人放心。”

这位讼师第一次正式出场,是庆历四年替郭尚书家打官司,状告当时的侍郎之子范闲半夜打黑拳,那场官司也是宋世仁难得的一次完败。而他真正在庆国朝野引起轰动,则是因为庆历六年关于江南明家的争产官司。

在那场官司之中,凭借着监察院提司范闲的大力支持,宋世仁在苏州府整整磨了半年,将平生所学施展了一个淋漓尽致,硬生生抓着庆律与刑部条疏的漏洞,将深烙在天下人心中的嫡长天然继承权,打了个落花流水。

这场明家争产官司,实在江南,箭指京都皇宫,不得不说,后来皇帝陛下祭天废太子,以及太子最后被迫起而谋叛,和这场官司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

在江南宋世仁风光无限,然而回到京都,其时太子未废,太后震怒,老妇人只是轻声交代了一句,这位天下第一状师便被宫里捏成了蝼蚁,家产被抄,看尽人间白眼,在荷池坊摆了个摊子艰难度ri,险些快要活不下去了。

幸好其时范闲回京,暗中将他送出了京都,并且赠予了大笔银钱,算是对他做个报答。待庆历八年初京都事定,范闲又将宋世仁一家接了回来,在西城给他置办了一处宅院,同时给了他一个官员身份。

天下第一状师虽然极能挣钱,但身份地位总是不及官员,宋世仁心中感激不尽,同时也知道自己必须替小范大人把这个命卖好。加之经历了这几年间的遭遇洗礼,宋世仁早已不复当年的嚣张模样,而显得沉稳,平实,却依然拥有极强的行律本事。

他如今的身份是监察院八处执律司官员,专门负责替监察院打官司。

监察院也需要打官司?这事儿如果要从头说起,便又是极长的一个故事,其核要处其实不外乎是两点:首先是前几年陛下便将监察院的审案权全部收了回去,分给了刑部与大理寺,所以监察院如今更多的是在担任一个公诉人的角sè。

而这两年里,监察院里的那位小公爷,不知道是受了什么刺激,请了陛下旨意后,开始肃清吏治,监察院在各路各郡各部里,不知抓了多少贪官。抓了犯官,自然要审,而如果就这样交给刑部与大理寺去审,监察院方面一是不甘,二来小范大人更不会同意,谁都知道官官相护这四个字,监察院既然要抓吏治,当然不会给这些文官们抱团的机会。

于是宋世仁这个新晋的、专打官司的监察院官员,便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但凡有他出马,监察院所钉的罪名基本上都落在了实处,不论朝廷文官系统内部再如何遮掩,也无法让那些犯官逃脱。

而真正让监察院一属感到寒冷的,是京都事定后陛下的几道旨意。虽然这几道旨意只是延续当初七君子入宫时的定策,让都察院开始进入院务内部程序进行监督,但这次那位左都御史贺宗纬,凭着圣眷,以及十分清晰的旨意,开始真正地运用起了权力,一方面削弱着监察院的权柄,一方面开始对监察院内部一些违例违律之事进行攻击。

天大地大,不如陛下的旨意大,近两年的时间过去,都察院的权力渐渐大了起来,就像是横亘在监察院脖子上的一条绳索,让监察院的官员们有些艰于呼吸。

贺宗纬就如同一条猎狗一般,守在监察院的外面,只要监察院的明属官员有何违禁事,他便毫不心软毫不客气地拟出章程,直接送往大理寺中,要求朝廷治其罪名。

监察院也没有什么太好的法子,因为打从监察院设立之初,便有这个规矩,庆律院例限死了他们不能对都察院下手。——只不过这个规矩因为陈萍萍和范闲这两个人物的强悍存在,而一直被人有意无意地忘记,如今陛下既然重新记起了此事,都察院便风光了起来。

好在小范大人依然是监察院的提司,所以都察院的动作还是比较温柔,贺宗纬很小心地不去触动范闲的底线,只是在庆律上做文章,没敢对监察院施加丝毫侮辱。

只是监察院暗中行事,总会经常xg地触碰庆律,都察院靠着旨意,促请大理寺审查,便是范闲,也没有太好的应对方法,因为这终究是陛下的旨意,而且他清楚,监察院一家独大,对于朝廷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

清楚不代表接受,庆历八年的某一天,范闲一脚踹开了都察院的大门,指着贺宗纬以下的二十几名御史大夫怒骂了一通,然后便请回了宋世仁。

不就是打官司吗?难道监察院还怕人不成?

…………今天宋世仁在大理寺要连着打两个官司,一个是监察院审出工部一位员外郎勾结河运总督衙门佥事,贪污河工银子,而且这笔银子还不是公中出的,是范闲千辛万苦从江南内库自己的小金库里省出来的,再经由范夫人掌管的慈善杭州会,运往了河运总督衙门。

贪钱贪到监察院的祖宗头上来了,监察院自然毫不客气,也不理会这名员外郎在朝中的关系,更不理会河运总督大人私下递过来的求情信,在一个黑夜里,直接逮捕了相关二十几名人犯,在监察院七处大牢里关了几天,再送往了大理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