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产生了历史上最大的一个疑案,曹操故意放刘备一马,并希望他能像光武帝刘秀一样,匡扶汉室,建立后后汉。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宿命,曹操相信宿命。
如果曹操认为自己要做连自己都讨厌的人,甚至是历史的王莽,但是他又不甘屈服命运,但最终又无力改变,有人做王莽,就有人要做刘秀。
即然是一场三国剧情,而曹操又觉得自己可能就是王莽,他能做的就是保证自己不去篡汉。
非常矛盾的人性,也非常的玄妙,如果你了解曹操这个人,就很容易有同理感。
第一点:曹操是双重人格。
第二点:曹操博学多才,通古今,识人心,善驾馼将领,精通兵法,善用政治手段,拥有强大的生存智慧等。
第三点:曹操一生的志向是兴复汉室,统一华夏,当他知道这个目标不能在自己身上实现时,他是矛盾的,他觉得自己是这个天下唯一的一个英雄人物,但后来遇到了刘备,他觉得自己可能自己是项羽,刘备是刘邦,自己是王莽,刘备是刘秀,非常的矛盾。
第四点:他没有杀刘备,而是放任刘备自我发展,甚至曹操连关羽都没有杀,连关羽也放了,他可能是想看一看,这个人最终会有什么样的成就。
第五点:曹操一生位及能臣,荣华富贵,名望中天,权倾朝野,该享的福也享了,该受的罪受了,但曹操非常孤独,战功越来越高,权力越来越大,曹操身边的老朋友们一个个离他而去,曹操喝酒时想找个说真心话的人都没有,非常的孤独和落魄。
第六点:没有人相信曹操是个忠臣,没有人相信曹操的初心,没有人相信曹操为大汉的付出是做为一个臣子的贡献精神。
第七点:曹操想活命,曹操的家族,自己的子孙才有活命依仗,那些跟自己出身入死的将领,兄弟能活命,建立了魏国,称了王。
第八点:曹操并不想做皇帝,但汉室已空,自己不做皇帝,历史的车轮也会推着他坐上最高的位置,他不做皇帝,再立战功,他的将士,他的子孙,要么把他推上皇帝的位置,要么把他推向坟墓,这就是天道,曹操一人之力不可抗也。
公元219年正月,刘备大将黄忠斩杀夏侯渊,夺取汉中。
公元219年七月,刘备大将关羽进攻樊城,擒于禁,斩庞德,水淹七军。
公元219年十月,曹操亲临前线指挥救援樊城。
公元219年十一月,孙权大都督陆逊与吕蒙合谋,白衣渡江之计,夺取荆州,关羽被孙权将领杀害。
公元220年正月,还军洛阳,病逝洛阳,享年66岁。
关羽死了没多久,曹操接着就去了,曹操传完。
曹操为什么这个时候选择称公?
为什么不是在平定关中之乱的时候称公,却是选择攻打孙权后,南征孙权并没有获取大胜的情况下称中。。
我的想法有几点。
第一点:激励将士,提高将领,寒士对曹魏军阀的忠诚度。
第二点:曹操年事以高,封王立国迫在眉捷。
第三点:曹操与皇党士人集团的决裂,内部矛盾冲突不断,危机四伏,提前做准备。
第四点:喻重耳引援典故,避王莽篡汉,光武兴汉之类的流言菲语。
第五点:怕自己被谋害,子孙没有依靠。
第六点:六十而知天命,曹操担忧刘备举起兴复汉室的大旗,天下英雄响应,导致内部叛乱。
综合以上几点,曹操在公元213年就称公立国了。
公元215年曹操见刘备以取益州,曹操起十万兵马西征张鲁,不到一年时间便打败张鲁,夺取了汉中。
这个时期以荀彧,荀攸,司马朗为首的皇党士人集团,纷纷死亡。
历史上给出的结论都是病死。
是不是被曹操冷言冷语气死的,我们不作定论。
荀彧的死,历史争议很大,曹操送了一个盒子给荀彧,荀彧就上吊死了,里面装的什么,三尺白棱,还是一杯毒酒?
历史上讲是一个空盒子,里面什么都没有。
可能寓意着汉室以空,荀令君何故如此执着,荀彧一见空盒子,明白曹操之意,承受不起,自杀身亡。
荀彧称病留在寿春,袁术也是在寿春称的伪帝,荀彧可能是告诫曹操,下场等同袁术,这种行为惹怒了曹操,曹操给荀彧送了一个空盒子,喻意是何?
上面的章节有做很多有趣的分析,大胆的假设,而真实的历史又是怎么样,可能只有当事人最清楚。
孔融死了,荀彧死了,荀攸死了,司马朗也死了,程昱被贬,至于毛阶,崔琰这样的直臣也是被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