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最想的传位的是曹冲,不过很早就病逝了,即然聪明的没了,就选个善良的,至少不会对曹操其他儿子动手,结果曹操发现这个儿子没有什么城府,好被人利用,曹操想再观察一段时间,贾诩对曹操说天下未定,刘表,袁绍就是因为选自己喜欢的,结果都亡了,你难道又要效仿吗?
曹操一想,是这么回事,曹丕又向贾诩请教,贾诩告诉曹丕,你做好一个兄长的事情,爱自己的弟弟,孝敬自己的父母,不滥结朝臣,这样就可以了。
曹丕照贾诩的去做,后来曹操就立曹丕为太子了。
曹丕立为太子,有三点,第一点,继承大统后,不会杀害自己的兄弟姐妹,不会杀自己的父母,第二有自己的主见,做主公,做皇帝,那得有自己的立场的,帝王之术,首先是一种权衡之术,不是谁和自己走得近就听谁的,听不得不好听的事,要进忠言,这样才能把国家治理好。第三点,有处世的智慧,虚怀若谷,分辩是非等等。
即然曹操的想法和大家一样,汉帝成了摆设,有和没有是一样的,自己不能还权给汉帝,只要卸下兵权,自己就会人头落地,整个家族,整个曹魏军阀就会崩溃,面临汉帝新权贵的政治清洗,甚至是诛灭九族,即然这样,那曹操不会笨到辞职不干了,鸭子赶上架,没办法的事情。
曹操的理想是有身之年做汉臣,儿子篡不篡汉,自己百年之后看不到,也管不了,自己要做周文王,儿子做周武王,其他儿子封侯也好,封地也好,都无所谓。
但是朝廷还有很多旧臣是忠诚于汉室的,他们有些人想做管仲,有些人打着忠诚汉室的名义要做权臣,有些人心机很深,希望刘备能攻到许都来做刘秀的,各有各的打算。
这个时候曹操是不希望有思想的人的,他需要的是对曹魏政权忠诚的狗,所谓兔死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所有潜在危胁,曹操会在有生之年清理掉。
名望高的不能留,太聪明的不能留,三心二意的不能留,全都要想办法杀掉。
不杀不行,只有杀光了这些人,曹魏军阀集团才能稳固的过渡到曹魏中央政权,在曹操的名单中荀彧,荀攸,贾诩,程昱,崔琰,这些人都必须死,不过贾诩这个人太聪明了,不结交任何朝臣,一下朝就回府吃饭,洗了睡,对曹操又非常的忠诚,连儿子结婚都是娶平民百姓家的,夹着尾巴做人,这样才逃过了被清理。
曹操摸须点头,以示赞同。
席中董昭接话讲道:“汉诈名存实亡,丞相何不叫汉帝退位,让位丞相。”
曹操摇头道:“汝平生之志为汉丞相也。”
董昭道:“改朝换代乃天道也,若非丞相迎汉帝于许都,汉帝早以身亡,汉帝不思丞相劳苦功高,几次欲谋害丞相,其心可诛,若丞相身死,朝中定会出董卓,郭李之贼也,只是某些无知小人劝主公还权于汉帝,实乃居心叵测,想置丞相于死地。”
曹操道:“若天命在汝,汝做周王,此称帝之事,切不可胡乱言之。”
曹操此话一出,众人脸上精彩,皆望曹丕,曹植两人,荀彧,程昱,司马朗则忧心重重。
曹操讲完此话,倒尽心中想法,此乃大逆之言,却也是实情。
汉诈倾危,不过汉帝一人,外虽有刘璋,刘备,即是两人灭了曹操,统一天下,汉帝也是要退位让贤。
曹操明则保身,身后人千将,士,家族人口过以万计,即使曹操功成身退,也免不了身死,可能被自己儿子杀死,也可能被自己最忠诚的虎将,谋士杀死,他人也会绑着曹操子祠登上龙台。
曹操心知肚明,所谓江山一代旧人去新人出,如荀彧,荀攸,司马朗,程昱如不识时务,曹操都要想办法杀掉,否则其子继位,必多生祸端。
天下未定,南有孙权,刘备,割据一方称雄主,七州之地又常生叛乱,封公称王,割地建国迫在眉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