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28)

宰执天下 cuslaa 4185 字 9个月前

只是冲了两句之后,望着一双双无辜的眼睛,赵世将突然之间火气全消。

怎么会变成现在这样子?

赵世将呆滞的想着。

在过去,他可是悠闲得很,看看马,看看球,要不然就读读书,哪里会天不亮的时候在这里大发雷霆?

可自从自己踏进这个漩涡之后,完全失去了过去那等超然物外的心态,原来还只是担心被皇帝得意惦记,如今却在担心被韩冈疏远,被文臣攻击,被天子复辟,什么时候都要提着心。

这样的生活,是他之前根本没有想到的。

心情急转,就像是锅炉拧开了阀门,里面的一口气突然都泄得精光。

赵世将的背也弓了,腰也弯了,一瞬间老了好几岁的样子,也不再理会众人,脚步蹒跚就进了楼中。

“你们先去做事吧。”

总编吩咐了一句,一众编辑如获大释,立刻四散而去,随即他也跟着进了楼里。

在见客的屋中,与赵世将先后落座。

看着对面之人的神色,总编低声叫道,“石翁。”

赵世将只应了一声,“嗯。”

“既然韩相公只在东面那边发社论,我们也不用急了。但配合要做好,韩相公想说什么,社论里面没说明的,我们要帮着说明,没有给足证据的,我们也要帮着收集。”

“嗯。”

“东面的社论,我方才也拜读了。”总编看了看赵世将,“虽然里面没有点名,但那个要瓜分兵权的应该就是潞国公吧?”

赵世将终于多了些反应,冷哼了一声,“除了他还有谁。”

天子者,兵强马壮者为之。身为赵家人,赵世将自不会对这一句陌生。

文彦博要争夺兵权的事,赵世将早听说了,甚至不感到惊讶。

只要稍有野心的臣子,都会这么做。手中有兵马,不论是自保,还是进取,都有的选择。若是没有兵马,就会像陈桥兵变,太祖入京时那般,宰相束手无策,帝后相对而哭。

但瓜分兵权,赵世将看了社论之后,也只能骂一句老奸巨猾。

做宰相只是个管家,产业还是赵家的,有那么多同列盯着,谁也独吞不了。但臣子们若是能齐心合力,瓜分掉的产业可就没了阻力,东西也都是自家的了。

如果不是韩冈,说不定真的会答应了。

“所以韩相公才迫不得已写了这篇社论。”

“是啊,还不能把那奸贼的姓名写上去。要不然,这大议会就没法儿办了。”

“韩相公一片苦心。”

“苦心?”赵世将呵的一声笑,“委曲求全不是苦心,是没奈何。”

这几日,赵世将不知抱怨了多少句,‘韩相公太心慈手软了’。

兵权都要分一分,文彦博还真是不当自己是外人了。

莫说文彦博表现得跟奸佞一般,即便他是忠心耿耿,赵世将也不会支持他。

不论是天子复辟,还是扶植另一位新帝,宗室之中,第一个肯定是要拿自己开刀。作为第一个站出来的宗室,也只有跟着韩冈一条路走到黑。

“社论里说得对,纯是私心,浑忘了公义。逞一己之私,陷万民于水火。虽九族之诛,亦难赎其罪。北虏一旦南下,一家家藩镇,谁能挡得住?京师上下全得变契丹人的养马奴。这一回,一定要钉死文彦博。”

空气中弥漫着油墨的味道。

韩钲深深吸了一口气,这种油墨特有的香味,混合着凌晨时才有的清新空气,一夜未眠的疲倦,一时间都不翼而飞。

闭上眼睛,厂房中有规律的声响和无规律的噪音便凸显了出来。

轰轰声来自蒸汽机,咔擦咔擦的是印刷机。

印刷工人们来回走动的脚步声被机器声淹没,但工长的大嗓门却压倒了机器。

一名跟韩钲差不多同年的小工,吃力的推着一辆满载着报纸的推车,从厂房中出来,自韩钲的面前穿过,一路送到厂门前。

几辆货运马车正停在那里,一捆捆新鲜出炉的报纸自推车上转移上车。

马车轱辘轱辘的走远,推车则转回印刷厂的厂房。

周而复始,这一夜,推车来来回回,送走了几十辆马车。

这里面有着最新式的蒸汽机,最新式的印刷机,最新式的油墨和纸张,每一期高达十万份印量的《蹴鞠快报》,有六成从这里走出。

换作是雕版印刷的时代,根本无法想象只凭十几台机器,五十多名工人,在一个晚上就能印好五六万份报纸。

这就是技术进步的最好体现。

近距离接触外界,韩钲越发的感受到技术进步这一新词汇的意义。

廉价而数量丰富的活字印刷品,将雕版印刷出来的书籍完全赶出了市场。

雕版的书籍在市面上已经看不到多少了。一百本新书中,大概只有十几本是来自于雕版,这其中,绝大多数还是来自于旧日留存下来的老版。

方才韩钲见到的几名排字工,其中有一名本是雕版出身,幸好多认识几个字,才找到的这个活计,否则就会跟他的一些同行那般,改去雕佛像了。

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父亲所归纳出来的八个字,放诸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不能适应,就会被淘汰。

人亦是,物亦是。

轰的一声巨响,将韩钲震出了他的思绪。

忙回头看,厂房里随着这声轰鸣忽的一片大乱,不过转瞬又就平静下来,只听见工长的声音在响。

厂长和安监很快就出现了,甚至没来得及跟韩钲打招呼,就匆匆冲进了厂房里。

韩钲本想进入看一看究竟,但想想还是停了步。

外行人进入第一线,不是帮助,而是打扰。

这是来自父亲的告诫。

而且很快,就有人从里面出来,解释了韩钲的疑问。

印刷厂的厂长操着一口秦腔,“二郎放心,只是里面的一台印刷机坏了,塌了架子,幸好没伤到人。”

“那就好。”韩钲往厂房中望过去,里面的工作秩序只用了几分钟就回复了,他有几分惊讶,“处理得挺快。”

“这些机器,两三天就要坏一次。大病三六九,小病天天有,都习惯了。”

“蒸汽机也坏过?”

“最开始一天就要停十几次。现在已经好很多了,只耗煤和水,比畜力好用多了。”

蒸汽机刚刚问世时,故障率居高不下,很有些人讽刺朝廷花了大价钱却得到了一个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