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可知这一次有多险?”韩冈说道。
“相公请讲。”
宰相们不再咄咄逼人,赵煦也终于缓过气来,稍稍放松了一点。
“陛下自幼体虚气弱,与常人截然不同,胡乱吃些没有经过认真检验的食物,乃至毒物,常人或许无事,但陛下却会。这一回,若非换成了无毒无害的炭粉,太后与臣等或许在稗官野史中会被污为弑君之人,但陛下可就要去见先帝了。”
韩冈大大方方的坦露实情。
发现太妃计划后,仅仅是将毒药掉包,而非出手阻止,坐视太妃和皇帝演出了一场闹剧,这一番内情,他全然不加隐瞒。
当年熙宗赵顼还在位的时候,他卡着赵顼怕绝后的心思,一些事虽说做得肆无忌惮了点,但终究还是遵从着臣子的本分,再怎么说,皇帝也是掌握着生杀予夺的权柄,臣子自然不能太放肆。保了皇帝安全,却让他丢了脸,遇上熙宗,性命多半难保,但今日终于可以不用担心了,
‘果然是被掉包了!’
赵煦先是怒起,继而又安心了不少,这几个乱臣贼子终究还要用他。
先给个下马威,再说两句和气话,最后一示恩德,一整套收买人的招数真是做得一板一眼。
虽是对面前的三人衔之入骨,可确认了自己的安全之后,他心中剩下的就只是庆幸了。
“朕年幼无知,真真是多亏了有诸位相公的护持,方得保无事。”
赵煦摆出一幅诚诚恳恳的模样,打算先将三人应付过去。今日的帐,日后有的时间可以算。
苏颂看着赵煦道谢的样子,挺直了有些佝偻的腰背,脸上甚至带了点笑。
若在往日,不谦卑的低垂视线,而是带着嘲笑的表情注视着皇帝,少不了一个君前失仪的罪名。可时至今日,宰辅们已经不需要在皇帝面前,压抑自己的心情。
“陛下既然知错,那么,老臣敢问陛下,太妃当如何处置?”苏颂和和气气的问道。
他平素很给皇帝面子,但必要的时候也绝不留情面。
“平章!”赵煦大惊,他没想到宰相们都示恩了自己,竟还要追究太妃的罪,“太妃是为奸人所诱啊,非是存心如此。”
韩冈道:“若现在去圣瑞宫中,说不定还能从太妃寝宫中找出写着太后生辰八字的俑人,当然,还能找出五通神的神主来。太妃日夜诅咒太后,这件事,陛下也许知道,也许不知道,但太妃唆使陛下服药,以陛下之智,不可能不知道事后太后将会背负多少污名。生母是母,嫡母亦是母,陛下不想办法和裕两宫,却坐视生母陷害嫡母。陛下之过,臣等现在可以不追究,但太妃之罪,今日却不能再放过!”
章惇也冷然道:“若依元佑敇,婢仆害主,斩立决,未遂减二等。行巫蛊之术,斩监候。太妃屡屡以术谋太后,太后如今病重,陛下可以告诉臣等,这桩案子该如何判。”
宰相们再次群起相逼,赵煦,他的头一点点抬了起来,掀开了被褥,穿着一身单薄的短衣坐在床沿。坐得端端正正,就像坐在大庆殿的御座上一样。
大宋天子一个字一个字的从牙缝里挤着话,“朕绝不会坐视太妃受刑,尔等想要处置太妃,那就先废了朕!”
他终于忍耐不下去,十余岁的少年本就叛逆,被三位宰相当训了一遍又一遍,哪里忍得住,何况依他的猜测,几位宰相都还要用他做幌子。既然对方有所求,就没有必要退让。
“废了朕之后,再换个一岁小儿上了。到了十五六岁亲政,至少十几年的时间。其中再出些意外,还能再立新君。这如卿家之意了吧?”
赵煦冷笑着说话,只是在杨戬看来,这就像看着小狗崽冲着恶狼汪汪狂叫。
“陛下误会了,臣等乃是大宋忠臣,岂会妄行王莽之事。”
“但朕怎么就没见你们忠心于朕?!”赵煦猛地嘶吼起来,但转瞬间,又突兀的转怒为笑,他一拍掌,“啊,是朕说错了。君非国也。一国之中,生民最重,社稷次之,君上最轻。所以各位相公为民为国,忠心耿耿,却不必忠心于朕。”
“陛下错了,臣等也是忠心于陛下的。”章惇喜怒不形于色,“但天子有过,为臣子者不诤谏,天子行恶,为臣子者不阻止,非是忠良,乃是奸佞。”
赵煦给气了个倒仰,就章惇这样子,还敢自称忠良,“若以脸皮厚薄定官位,相公还是能做宰相。”
小皇帝彻底拉下脸来,一切顾忌都给放弃了。
章惇却没理会他,只瞥了韩冈一下,这一位的面皮其实更厚。
韩冈也像没听到赵煦的讽刺,道:“见天子有过,稍加劝谏便辞官归乡,彰天子之过,博一己之名,那是诈忠;见天子之非,只知叩首苦劝,被不白之罪,只会引颈受戮,则是愚忠。陛下若是希望臣等是诈忠、愚忠之辈,那就大错特错了。”
赵煦笑了起来:“朕还从来不知道比干竟是愚忠。”
韩冈反问:“比干就戮,殷商遂亡。留名亡国,非愚若何?”
“那就请相公告诉朕到底哪位忠臣不愚?”
“依陛下之见,武侯忠否?”韩冈反问。
赵煦张口结舌,他自幼聪慧,但也仅仅是个没多少经验的少年人,以一对三的斗起口来,又怎么会是一干老狐狸的对手?
“惟有无论天子贤与不肖,皆能使上下悉安,内外皆定,这才是真正的忠臣。臣等一人自不如武侯,不过合议政之力,倒是能稍居其上了。”韩冈道,“唯一不如武侯之处,就是宫中不安。”
章惇亦道:“太后垂帘十载,内服强梁,外镇顽寇,户口倍于熙宁,军力更胜元丰,文治武功皆远超先代,如今大宋天下,就只有宫中最乱!”
苏颂紧接而上,“太后垂帘十载,殚思竭虑,不负先帝,不负陛下。陛下不思修德,却视太后为寇仇。己身不孝,还指望臣子能忠心事君?”
三位宰相群起而攻,赵煦怒气勃发,“朕命天授,年纪即长,理应亲政,久不撤帘,何来不负?”
苏颂道:“陛下无功于社稷,却能得登大宝,非为天命,乃是依靠父祖之功。以大地幅面之广,大宋所据不过百一。地之于天,亦微不足道,弹丸而已。以天之大,又如何会垂顾一人?不过是有先人之力,积数代之功,臣等方屈膝于陛下。如今陛下才不足以服人,智不足以安众,德望不彰,不思嫡母深恩,以修道德,反为中山之狼,如何让臣等安心奉太后撤帘?”
苏颂之语,赵煦怒极而笑:“朕早就知道了,你们就是这样的忠臣。”
话已至此,君臣已形同决裂。
与章惇交换了一个眼神,韩冈长叹了一口气,对赵煦道,“有些病症是可以隔代相传的,英宗皇帝即患心疾,难保陛下不会染上。早在陛下登基之前,臣等就已经担着一份心,若陛下一直循规蹈矩,臣等还能安心,可这十几年来,陛下所行却一一印证。如今陛下罔顾太后深恩,不孝不义,昏乱失德,臣就只能借用一下富弼的名言了——”
韩冈前趋半步,目光灼灼,“千古百辟在廷,岂能事不孝之主?伊尹之事,臣能为之!”
。
被发现了!
被看破了!!
尽管全身都蜷缩在温热的被褥中,但赵煦的心在一阵剧烈跳动后就冷了下来,浑身冰冷。
还能听见母亲在强辩,可赵煦很清楚,太医们已经认定是自己主动服下了炭粉。
“但凡给人下毒,都肯定会弄得看不出异状,这样才能让人安心服下。但炭粉就是掺进汤药中,颜色上虽看不出来,可也是沉在药碗下面。官家日常服药,也不会有见到药渣还喝下去的道理。以臣看来,此事甚为蹊跷,当请有司详查。”
雷简放言要请外臣来详查,区区一个御医就敢如此放肆,本应是大发雷霆的赵煦,却羞恼的发现,自己竟然一点怒意都没有,而是在发抖。
是的,赵煦在害怕。
他无法想象,当宰相们发现他是在伪装中毒,而且打算以此来构陷时,究竟会做出什么反应来,是勃然大怒,还是欣喜欲狂?
但不管是什么反应,他们会做的事可能就只有一件了。
幸好他们没有入宫,至少不用现在就面对他们。
赵煦甚至有一种劫后余生的庆幸,就像逼上门的债主又多宽限了一天,吃过了断头饭后又被告知行刑的日子又向后延了一日。尽管时间短暂,但在赵煦看来,能多拖延片刻都是一桩幸事。
不!
一个可怕的念头突然在赵煦脑海中闪过。
宰相们没有入宫,不是因为之前自己所猜测的小心谨慎、不愿冒险,而是因为他们早已清楚这件事的底细,根本就不想参与到这桩闹剧中来!
毒药为什么会变成了炭粉?
服药的时候,赵煦就觉得奇怪,为什么所谓的毒药会是一种黑色的粉末,而且还不溶于水,事后费了好一番功夫才把杯子收拾干净。
现在想来,这件事根本就是个陷阱。自己和太妃都给人戏弄了。
不……不是戏弄,是警告!
是最明白不过的警告!
母子二人的一举一动都在监视之下,性命操之人手,就是想服毒,砒霜都能变成石灰。
想到这里,赵煦浑身发冷,不由自主的蜷缩起来,可这样的动作也无法给他半点暖意。
“请有司就不必了。既然不是毒药,就不必如此大阵仗,闹得外面人心惶惶也不好。”
王中正平稳的声音,让赵煦腾起了一阵希望。
王中正是不是代表了宰相在说话?
要是宰相也希望这件事就这么结束,那可就太好了。
“谁说不是毒药?!”太妃的尖叫,就像是石头砸碎玻璃一般,击碎了赵煦的幻想,“怎么会是炭粉?是你们给掉了包!”
难道要自己硬说吃下去的不是这个炭粉,而是另外一种毒药?
赵煦在被褥下,死死强压下跳起来呵斥亲生母亲的打算。
王中正依然平静,“李氏三日前入宫,不知送了什么给太妃?”
太妃的尖叫声戛然而止,首先出现在她脸上的是惊骇,而后是便是恐惧。
发自内心深处的恐惧,让她陡然失声。
不仅仅是太妃,宫中所有人都是一幅受到惊吓,来不及有所反应的表情。
看着太妃踉跄的退了两步,软软的坐倒在御榻上,甚至都没人上去搀扶一下。
之前的一幕幕,稍稍有点头脑的宫人,都看出了大半真相。但王中正当面挑破事实,依然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
上下之序,尊卑之分,至少在现在,已经被王中正给无视了。
拆穿了谎言,指明了真相,让太妃和皇帝都下不了台来,但王中正没有半点忧虑。
天子‘服毒’这桩公案的实情,虽说属于机密,可宫中就有太后和他清楚,外面更是通报给了所有的议政,以及执行相公们命令的几位密探。
既然有这么多人知道,也就不能称其为秘密。
即便相比起宫中的内侍宫女,一干议政的嘴都可算是严的,同时对掌握机密的优越感,也让他们不会太过疏口。但妻儿亲眷问一句,难道他们都能滴水不漏?
也许接下来的几天里,流传在外的消息,也就仅仅是天子偶有不适,最多也不过是误服炭粉。但再过些日子,真相必然外泄。
何况透过宫中传出的消息进行挖掘、阐发、联想,这是京师军民的独有才艺,过两天,肯定是各色谣言纷飞于世,出现贴近事实真相的谣言也完全不足为奇。
所以继续隐瞒完全没有必要。如果直言拆穿,能够太妃和天子就此认命,不再折腾来折腾去,王中正又何吝于一句话?
杨戬在旁已是看得两眼放光。
王中正的地位,一向是宫中所有内侍羡慕嫉妒的焦点。
有军权,有地位,有声望,还有圣眷。
在大宋朝做宦官,能做到这一步,已经到了顶了。
这些日子,王中正在宫中一手遮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