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鼓角连声彩云南(下)

宰执天下 cuslaa 5686 字 9个月前

若是能够以高氏为代价,能让宋军就此退兵,那就更好了。过去只有一两个那么想,到了兵临城下,怕是所有人都想抓住这根救命稻草,高氏焉能不败?

不过这个消息来得实在是太晚了,应该再早一点才是。

秦升想着,整了整衣冠,喜气洋洋的往营中去向熊本恭喜道贺了。

这一场战争,已经不用再打了。

……………………

韩冈的耳朵终于清净了。

几天前,大理的请降使臣第四次来到京师,韩冈再一次主张将其拒之门外。

次日清晨,大理使者在宣德门外痛哭流涕,若不是有人拦着,就一头撞死在城门前。

朝野内外,有许多人想结束这场战争,大理使者能跑出守备森严的馆舍,来到宣德门处,自然有人在背后支招。

朝野中如今正在争论,要不是采取了韩冈的计划,以近乎于灭族的威胁来清洗对方子民,大理国早就屈膝请降了。可是大理诸部都被随宋军南下的诸多蕃部逼得团结一处,逼得继续作战。大理战事始终不休,将士伤亡惨重,都是韩冈的错。

许多人为出征士兵的安危而义正辞严的时候,仿佛都忘了他们平素里是怎么对待赤佬们的。这对韩冈虽没有什么影响,但也是吵得他头昏脑涨。

但随着捷报的传来,原本对韩冈的谋略甚嚣尘上的攻击,一下子消失无踪。

逆臣被斩杀于宫中,尸体被城中军民分食殆尽,大理国君臣自缚出降,赶在冬日降临之前,大理国,灭亡了。

再大的牺牲,在胜利结束的战争面前,都变得那么的不起眼,而这一次的战争,几乎没有一场像样的大战,官军的伤亡多为疾病和各种各样的意外,只要不计算参战的西南夷,真正属于战殁之人,最终也只有两百多。

灭千乘之国,只死了几百人,这是一场史无前例的战争。科技和仆从军的作用,在这场战争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他们的表现,就是韩冈想要的结果。

大宋的武器装备彻底转向火器,再也没有什么议论了。

当朝中的风向转为,韩冈已经开始与下属商议起在大理设立蒙学,并招收当地人进入蕃学学习的计划。

宗泽不反对扩大京师蕃学的招生名额,却反对开办蒙学。不为他事,只因为蕃学和普通蒙学的学习科目截然不同。

几个拿着五经教授忠孝之道的蕃学,所教出来的学生,和一个学习了自然格物之道的学生,哪个对大宋的统治更不利,这是一目了然的事。

“放心。”韩冈道,“一个在汉家的城市真正接受了几年教育的蕃人,回到依然野蛮的部族中去时,就跟鱼离了水一般,别说衣食住行,就是呼吸都会不舒服。”

没有能够交流的对象,反而会被视为异类,一群白羊中的黑羊,那种孤独感,怎么不让人窒息?

为什么士人爱好逛妓院,还是因为面对家中的妻妾无话可说?女子无才便是德,依然是大部分富贵人家的圭臬。比如高太皇,比如向太后,都很少读书,仅仅是识字而已。

能如王安石的女儿那样能吟诗作对的大家闺秀实在是少数,能如曾布之妻魏玩,诗词做得让男子敬服的就更少了。相比起以《女诫》、《女则》、《女论语》培养起来的名门闺秀,从小就被训练各色技能的妓女,尤其是琴棋书画样样皆精的花魁,才是士人眼中适合交流的对象。

即使有着天大的气运,让这位学成归来的蕃人掌握到了族中权力,让他的蕃部开始学习汉人的文明,可区区一人又能成什么气候?到了工业化的时代,工业人口才是重点;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是要靠大量的从业者才能支撑,就是辽国都学不来,又何况偏鄙小邦?

反倒是一旦接受了汉家文明,绝大多数人很容易就会被融化在文明之光中,最后不顾自己的身份,而为汉家奔走出力——这样的例子过去很多,日后也有很多。

且过去汉人教化蕃人是以儒学为宗,那还有挣扎反抗的可能,儒学的根基很难扎进西南蕃部之中。但随着气学格物之道的大发展,再想顽抗就没那么简单了,愿意的会被融合,不愿意的也同样会被融合——主动、被动的区别而已。

宗泽不再争辩。

韩冈做得宰相久了,独断独行的情况也多了起来,为小事与其争论,不是智者所为。区区蒙学毕业,想成才也没难么容易。

“相公,当如何安排大理?”宗泽岔开去问道。

“已经议定了,设一路掌控局面,设十州分而治之。只要滇池、洱海用来耕作、放牧就够了。”

“什么路?”宗泽问。

“彩云之南。”韩冈道,“云南路。”

【五千字第二更。】

开启的城门,并非是出战的大军,而是请降的使者。

权相高智升之子高升泰代表其父、代表大理,出城请降。

“第三次了。”熊本对赵隆道。

“第三次了。”赵隆点头,狞笑了起来,“高升泰!”

这已经是大理国开战以来的第三次请降了。

第一次被派出来请降的,是大理国中的清平官,相当于翰林,那时候官军还没有渡过若水,所以清平官还有几分傲气,给熊本赶了回去。

第二次,也就是官军逼近洱海之后,过来的是大理朝中的九爽之一,其位相当于九卿,是高氏族人,但要求颇多,熊本还是没理会他。

除了这两次,走小路直接去向朝廷请降的使臣,光是在半道上被拦住的,就有六批,加上没拦住的,只怕有十几波。不过有韩冈、章惇把持朝政,自是不用担心有人在朝中扯后腿。

第三次,也就是眼前的这一次,不为大理,只为高氏。高智升第嫡子,高升泰终于出城来了。

大宋以讨逆为名,为段氏举兵南下,不管这个理由多么可笑,其明面上的目标就是当权的高氏无疑。

段氏或许不能保住王位,但至少能保住性命,在东京汴梁城中,少不了给他的一座府邸。可高氏又能有什么?既然宋人以权臣乱国为名来攻打大理,不族诛高氏,怎么名正言顺的结束这场战争?

官军已经兵临城下,最后一战就在眼前,大理国的命运已经注定,高氏父子已是笼中困兽,但他们如何会甘心就此走向覆灭。

这样的情况,再不挣扎一下,可就当真会身死族灭。

“大帅要去见他吗?”赵隆问道。

熊本道:“你觉得他会有什么要求?”

赵隆想了想:“保命吧。应该不会再蠢了。”

熊本呵的一声笑:“自来恩自上出,他们要做的,是等着朝廷的发落,不是讨价还价!我们是来卖菜的吗?我不见他,赵隆你自去做攻城准备,秦升,你带他去看看蕃部!”

说罢,熊本转身回帐。

赵隆和熊本点名的那位幕僚交换了一个眼神,各自依命离开。

营门处,高升泰焦躁不安的等待着。

但他的脸上不敢表现出来,依然一幅谦卑的表情。不论再如何屈辱,只要能保住性命,日后就有翻身的机会。

宋人南下时,的确是震动大理朝野。但那时,高氏父子还有几分把握,山高水长,万里路遥,这就最好的防御。但宋人一路南下,什么险关要隘都没能挡住宋军的脚步,高山湍流,宋人全都如履平地。

最早的时候,高智升和高升泰派出使者请降,是打算敷衍一下,诓得宋人退兵。之后,就是能保住权位,继而是能回乡自守,到如今,只要能保住性命,甚至只要保住家族血脉,剩下的都可以不要了。

焦躁的等待中,一名中年文官走出营地,打量了高升泰两眼,道:“可是高侯?”

高升泰一揖到地,“小人就是高升泰。”

秦升回了半礼,“本官是总管帐下机宜文字秦升,奉总管命,特来迎接。”

“小人见过秦机宜。”高升泰连忙又行了一礼。

“请高侯与本官来。”

秦升说着,却没有进营,而是转头向东,那边有着西南夷人的营帐。

“呃……”高升泰张口想说些什么,但没有敢说出口。

秦升回头看了高升泰一眼,“总管说了,要下官带高侯你看一看石门蕃部的营地。”

高升泰拳头上的青筋都暴了起来,但最终还是不敢多说,小心翼翼的跟在秦升的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