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人?”章惇的眉心不由自主的皱了起来。
说得倒轻巧。光是得人两字,就能做出一大篇文章来,历朝历代,能做到‘得人’二字的,屈指可数。这个世上,人丁数以千万,可说得上是人才的又有多少?
韩冈辞官,首先就是针对朝廷财计,这一点韩冈从来没有瞒过人。刚刚恢复原价的五文钱,这一回肯定会重新跌入谷底。这件事,吕嘉问若不能平安解决,引咎出外就是必然。
可想要接替吕嘉问担任三司使,需要真正精通财计,同时还要有足够的资历,当然,还不能是韩冈和他章惇政敌的。
薛向是不可能回去做三司使的,再过些日子,等到宿州到京城的轨道铺就,他说不定就要乞骸骨了。
这样的人选,章惇想来想去就只有两个。
苏颂。
沈括。
苏颂进东府的资格都绰绰有余了,加之年岁已长,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的位置倒也罢了,一张清凉伞甚至能荫蔽孙辈,而三司使,这个吃力不讨好的差事恐怕是不会愿意去做。
至于沈括。想起此人,章惇就像面前出现了一堆臭狗屎。沈存中的人品,实在是让人无话可说。韩冈信任他,章惇却不敢信任。
王安石信他用他,可一旦王安石去职,他就立刻改换门庭,甚至将之前说的话都吞了回去。苏轼与他诗文往来,可他却把苏轼的文章送到了乌台李定的手中。若是他重新回到三司使的位置上,看到韩冈势弱,说不定就会反手一刀。
就算沈括能够担任三司使,而且对之前的问题也能正面回应,但另一个问题却难以解决:
皇后能不能支撑得住?
天子不是蠢人,相反的,赵家的皇帝都可算得上是聪明。
皇后对韩冈的倚重,天子不会看不到。且只看年幼的太子,也该清楚除非是十万火急、火烧眉毛的大事,否则皇后决不可能同意让韩冈离京去河东。对比起送到福宁殿中的那些轻描淡写的奏折,其中的差距就算一时没反应过来,到了如今,早就该抱着深深的疑问,甚至很有可能已经得知了真相。
最大的问题就在这里。
天子隐忍许久,难道就没有夺回权柄的想法,另找一个粗通文墨,能读诏听诏的新皇后?
现在的隐忍也许就是为了日后的爆发。
或许就在明日,或许是在十几年之后。这么大的事,皇帝总要疑惑再三。而且,能够帮助皇帝实现目的的臣子,也就那么几个。章惇觉得,也许到时候甚是会没人愿意帮助一个垂死的皇帝。
但既然事情有可能发生,准备便不可不做,总要将皇帝的小心思给压下去。
难得很啊。
章惇轻声叹着。有些事做起来可比空口白话要难得多。
看来真得看看明天韩冈会怎么跟他的岳父说了?
章惇很期待。
。
[说一声抱歉。看来是高估了自己写作速度了,到现在才写完一章。下面尽量恢复过去的速度,先努力恢复到一天一更。]
“介甫平章做得还真绝。韩冈前脚在崇政殿刚一递辞表,后脚王平章就在福宁殿上也把辞表递了。皇宋开国百年,这样的事可不多见。”
月下,亭中,蔡谓手持银杯,正啧啧称叹。
一轮残月映在杯中,邢恕举杯相邀:“谁让他有个好女婿呢。再不下狠手,下面的人就给他女婿一人给清光了。”
“折五钱今晚就在跌了,金银铺中都只能抵当两文用。他们的消息灵通些,但其他行会也不差,明天都会知道韩冈辞了官。”
“吕嘉问的三司使做不了了。”
两人对饮而尽,相顾大笑。
既不是王安石一派,又跟韩冈不沾边,他们当然有着幸灾乐祸的权力。
韩冈、王安石接连辞官,已经彻底的拧上了。
辞官对于宰辅重臣来说,并不是字面上的意思。往往只是重新确立自己的地位,化解政敌攻势的战术。
韩冈早间的请辞,是对其非诏入京,同时党羽在地方上受到攻击后的反应,在许多人的预料之中。要表明自己非是为权位而入京,做做样子是免不了的。
但王安石的请辞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不是在崇政殿上,皇后面前;而是在福宁殿中,率领群臣觐见天子的时候。
虽然不是在崇政殿上请辞,没有直接跟韩冈对上,但针锋相对的心意昭然若揭。一天都没拖延,当天就还以颜色,顺手还请求赵顼将吕惠卿也召回京来。
如果韩冈是以退为进,这一回亏就吃定了。王安石若退,韩冈势必不能独留,之后还有回朝的吕惠卿压着他。而王安石若被慰留,重新稳固地位的平章军国重事亦能让韩冈难以在西府展开手脚。
不过最终还要看皇后。
皇后对韩冈的看重,人人皆知。冬至夜留下的恩德,少说也能福泽韩家三代。王安石将他女婿拉下马,彻底开罪了皇后。他推荐吕惠卿回来,天子能点头,但回来之后,皇后可能会重用他吗?得利的少不了蔡确一个。
这让蔡确的儿子和门客如何不喜上眉梢?
……………………
“吕惠卿要回来了。”
同在月下,曾布和妻弟魏泰之间的宴席就沉闷了许多。酒菜在院中的石桌上摆了许久,可曾布的筷子连动也没动一下。
宰辅之中,最不想看到吕惠卿入朝的,是他曾布,而不是蔡确。
毕竟吕惠卿回来,就算升任宰相,位置也是会在蔡确之下。但无论是升任宰相,还是留居西府,却始终是在他曾布之上。
“天子还没同意吧。王平章当也不是真心想要辞官。”
“王介甫是真辞官。吕惠卿也肯定能回来。”
曾布纵然与王安石早早的就分道扬镳,可他对王安石的了解,依然深刻入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