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为慕升平拟休兵(15)

宰执天下 cuslaa 3833 字 9个月前

只是一旦尚父殿下的斡鲁朵受到重创,宋辽两国之间现在的和议,很可能也一并化为飞灰。

故而在得知辽人遣使求和之后,派去陕西征询吕慧卿意见的中使,也附带了命吕慧卿将已经出发的兵马召回的诏书,只是能追上这支北上骑兵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吕慧卿为了一个集贤相已经不惜一切代价,而韩冈更是不打算在土地上与辽人妥协,真要按照辽人的意见强行议和,就等于是要面对两名军功显赫的枢密使的愤怒。

而且现在政府之所以能得到士林的赞许,是因为让辽人主动遣使来议和,这是前线和中枢配合紧密,且又得到了皇后全力支持才得到的结果。若是变成前后相攻的局面,皇后会站在哪一边在座的都没有把握。而战局会不会因此发生变化,进而导致政局的变化,那就更难说了。

蔡确轻咳了一声:“韩玉昆既然有信心,就让他试一试。一旦成功夺回代州,耶律乙辛就算暴跳如雷,我们又有何惧?”

“可如此一来,京营的损伤必重。”张璪犹犹豫豫的说着。

这段时间,支援河东的京营禁军,最大的人员损耗一个是水土不服,另一个则是各种意外,真正战死的数量微乎其微,这让许多人都放心下来。外地的禁军损失再大也干扰不到京中,但京营禁军一旦有了惨重伤亡,在有心人的控制下,京城内外肯定会出些乱子。

“邃明参政此言差矣。”薛向很难得的主动站了出来,“此辈皆食朝廷口俸,从没有比河北、陕西的禁军少上一文钱、半匹绢,怎么西军和河北军能与辽人拼命,他们就不能?朝廷养着他们又有何用?!”

“但也不能将他们往火坑上堆。”

见气氛不好,韩绛连忙转移话题,“吕吉甫的意见也得好好想一想。”

“兴灵的重要性不用多说,西贼凭借兴灵、银夏两处,拮抗王师多年。现在尽归我有,也的确不方便再还回去。”

“此外,武州的形势也类似。拥有了武州,代州与河外麟府便连成了一线。相互支援无须绕道太原。河东北界自此便能高枕无忧。”

“但现在想要守住武州,难度着实不小。”

“是因为粮草?”

“河北、陕西只要支撑到五月夏收。但河东要打下去,就必须要得到及时的补充。”沉默的曾布突然开口,“河东民夫已经征发到了近二十万,牲畜七万余,光是民夫、牲畜,一个月食用的粮食、草料加起来就是三十万石束之多。再加上忻口寨参战各部,可就有六十万石了。”

宋军一天的口粮是两升,一个月就是六斗。按照韩冈的要求,民夫的食用也同样比照这个数字。所以消耗量的粮食都由官府兜底。这就使得粮草的消耗没有预计的那么疯狂。

两府之中对韩冈的意见莫衷一是,最后也只能压后再议。不止是王安石,连韩绛、蔡确都在叹息,可惜缺了一个主心骨。当然,要是韩冈能早一点收回了代州,就没有现在这么多争执了。

两府中的争执,韩冈并不知道。但他确信自己还有一些能拖延的时间。而且他还有一个助手——吕慧卿只为了他的宰相梦,就肯定要保住兴灵不失。加之章惇、薛向两人的态度还是偏向自己一点。整个枢密院,可以说是站在同一个阵营中。

除非皇后和自家岳父想看到东府西府之争,不然就必须设法安抚和弥合分歧。不管他们的态度如何,对韩冈而言都是争出来的时间。

太原府境内的简易轨道半个月后就要贯通了。忻州境内的轨道也差不多了。这是用在矿山上的简易型运输轨道,且皆是在盆地之中使用,不过民夫和牲畜的征发数量,还是可以减少一半以上。

韩冈所想要做的,就是一步步的向前,再向前!

{感谢各位书友的支持,您的支持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战争已经结束了。

至少对京城的军民来说是这样的。

尽管河北的鏖战依然未有停歇,河东的对峙也还在进行当中,每天从城门运出去的军资装满了一辆辆马车,但辽国的求和使者已在京城盘亘多日,每天在都亭驿中的谈判一结束,当天的谈判成果在当夜就能传得满城都是。

整个谈判过程,一直都暴露在公众中。到了现在为止,辽人的使者虽然不断退让,也只同意将以增加十万岁币的要求缩减到五万,同时两国边疆恢复到战前的状态。东京士民都相信,再有个几天,就能达成岁币维持不变,边境也恢复如初的皆大欢喜的协议。那时候,太平的日子就当真回来了。

冷清下来的酒家重新坐满了食客,两大联赛的赛场上也再一次欢腾起来,任谁都知道,这一场战争,只差达成协议、签订和约这两步了。太平的日子就要回来了。

“都亭驿那边还不肯松口?”

“昨天才压到岁币加增银绢各两万五千匹两,今天怎么也不可能再降的。”

“讨价还价,买菜乎?”

“也跟买菜差不多了。”

“应该很快会答应吧。拿半个代州换回兴灵和武州,耶律乙辛的面子也不算丢。”

“皇后的那位堂兄差不多也该回来了吧?”

“要看耶律乙辛肯不肯放人了。”

“留着又能如何?还能拿来当人质不成?一刺史耳!耶律乙辛也要顾及面皮。”

“当初韩玉昆提议让商人去跟耶律乙辛打交道,这是个好主意。如果能将收益跟耶律乙辛计算清楚,他当是不会再闹着要岁币了。”

“就是怕他觉得骑虎难下,必须要赌上这口气。”

“那也无妨。让耶律乙辛三分又如何?现如今银贵绢贱,五十五万银绢可以给他,换成十万两银,四十五万匹绢就可以了。”

“这是朝三暮四中的猴子吧。”

春风已经吹进了皇城中。

在京的两府诸公济济一堂,从排位最高的王安石,到最后面的薛向,基本上心情都很放松。战争已经到了尾声,正常进入收尾阶段,不会再有大的波澜。

虽然他们每天还要在海量的军需物资的批准书上签下自己的大名,但从各自本人的角度来说,也已经不再需要坚持战争。

之前宰辅们不能主张议和,因为那与向辽人投降无遗。一旦同意和议,地位还不算稳固的他们,会连同皇后一起,都将失去天下士民的信任,乃至对朝堂的控制。

但现在不同了。辽人主动遣使来求和,已经证明了他们的能力,以及坚持与辽人作战的正确性,剩下的只是讨价还价如同买菜的工作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