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九章 孝仁皇后

经济大清 笔韵随风 2838 字 9个月前

“三韩团?”李焞皱眉。

“一伙民间帮会,以恢复三韩时代的国土为己任的乌合之众,老臣已经命人将此帮会的人全部捉拿,只是三韩团很得百姓支持,所以难以尽数捉拿。”

李焞知道自己治下的百姓是个什么样子,勤劳俭朴却也愚昧无知,极易受到煽动,这也是诸如三韩团之类的民间组织得以存在原因。

“主谋是谁?”李焞又问,这才是他最关心的问题。

“一应细节,老臣还在追查。据已经招供的消息来看,泄露王妃行踪的是一个大户人家的奴仆一类,而能与三韩团这种帮会有联系的大户,老臣认为咸兴李家十分可疑!”

“闵大人!事情未查明之前还是不要胡乱猜测了吧!”侍立在一旁的右议政开口,他是如今西人的领袖,自然不能眼看着闵黯把脏水往西人的身上泼。

瞪了闵黯一眼,然后躬身向李焞进言道:“王上,老臣认为,如今王妃在民间声望日高,才是最值得在意的事情,长此以往,恐怕会让百姓只识王妃而不识王上啊!”

闵黯怒道:“王上的家事你也要插手吗?”

右议政不慌不忙:“王上贵为李朝之主,只有天下事,何来家事之说?”

李焞烦躁的摆摆手,制止了两人的争吵:“都下去吧,本王累了。”两人闻言躬身告退,出门之后各自往不同方向去了。

李焞起身望向窗外,透过层层的宫墙,他似乎看到了昏暗的交泰殿。

一个老奴从阴影中凑了过来:“王上,探子传来消息,大清六皇子胤祚,于回程时染风寒病死,已追封和硕恭亲王。”

“死了?”李焞颇为诧异。

那个老奴继续说道:“大清民间有传言,胤祚是与大妃有染,被康熙以有辱国体之名赐死的。”

“呵。无稽之谈。你下去吧。”那老奴躬身行礼,隐藏在了阴影中。

李焞望着交泰殿的方向,目光深邃。

张玉贞回汉城府的时候,全城的百姓都为之轰动,大妃人还未到,为了病重的母亲亲自上山采参的事迹已经传的路人皆知。

在消息的传播中,张家的商号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商业活动不光是赚钱的手段,也是消息传播的重要途径。”胤祚的话果然没有错。

论及对商业的理解,哪怕张玉贞出身商贾之家,也难比得上胤祚一星半点,这点早在山谷中张玉贞就认清了。在许多士子的眼中,采参救母的事迹,足以列入二十四孝中了。

除了孝道以外。张玉贞对侍女的仁爱也为百姓们津津乐道。

民间传言,大妃归来后,为葬身在白头山的侍女大哭三天三夜,这可不是装出来的嘤嘤啜泣,而是真正的痛哭,据说为了哀悼那个侍女,大妃连续五六天茶饭不思,人比从白头山脱险时还要虚弱。

回到咸兴府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命人去白头山寻觅那侍女的尸骨。

可惜过去了五六天,侍女的尸骨早就掩埋在了大雪之下,一群人搜寻良久,也只找到了一个裂成两半的暖炉,据说这是大妃见到暖炉又哭泣不止,这是她和侍女共患难时的用具。

有好事的连孝仁王后的谥号,都给张玉贞想好了。

张玉贞的车架进入汉城府的时候,半城的百姓都涌到城门口去观看。

只见在鲜衣怒马的骑士和举着肃静回避牌子的侍卫之后,一个朴素的车架缓缓驶来,许是听到了百姓们的欢呼,大妃挑开了马车的帘子,向两旁的百姓挥手致意。

美好的事物总是让人喜欢的,尤其是张玉贞这种美女,美艳不可方物又端庄大气,瞬间博得了周围百姓的好感。

车队一直在百姓的队列穿梭,以往贵人上路,百姓都要回到家中,紧闭房门,以免唐突贵人,但大妃车架前的骑士不但没有驱逐百姓,反而笑语盈盈的向百姓打招呼,如同得胜归来的将军,这更让百姓们感到如沐春风。

百姓自觉排起的长龙一直延伸到宫门口,直到车队完全消失在了王宫大门前,百姓们才逐渐散去。

张玉贞揉了揉有些僵硬的脸庞和举的发酸的手臂,下车一步步向中宫走去,她想看看李焞见到她还活着时,脸上是如何的精彩。

让她没有想到的是,李焞直接从中宫走出来,快步走到她身前,牵起张玉贞的手说:“玉珍受苦了。”说着就拉着她的手,往中宫走去。

一路上好言宽慰,语气最重的一句话便是:“玉贞以后需要什么东西,只管向本王说就是,哪怕千年人参,本王也会竭力找寻,切不可再如此孤身犯险!”

言辞真挚不似作假,张玉贞有些迷惑,既没有怀疑她采参的虚实,又没有追问她逃出来的细节,更没有责怪她一路上收买人心的种种举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