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六章 奸商(上)

经济大清 笔韵随风 2406 字 9个月前

胤祚边逛边感慨,有道是“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这六个字在现在的齐齐哈尔诠释的可谓淋漓尽致。

吸收难民,开垦土地,这是求稳;开办百事行,大肆招揽工匠,这是求富;而当齐齐哈尔面临绝境的时候,商人们的及时出现,又带了生机,这是求活。

士农工商,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啊!胤祚心中正为自己总结出来的精妙理论欣喜不已,眼神一瞟,一个李朝商人的摊位,吸引住了自己。

那商人不过三十多岁,个头不高,身着李朝服饰,宽襟大袖,相貌平平,一双眼睛透着一丝奸诈。

看到周围来往的人流,那商人喊道:“走过的,路过的,瞧一瞧看一看啦!正宗长白山百年老山参,品相齐全,如假包换了啊!吃一根白骨生肉,含一片吊命半年啊!习武的吃了功力大涨!习文的吃了下笔如神啊!”

让胤祚大跌眼镜的是,他满口正宗汉话,而且带着一股fj口音,连这吆喝都极具中国式的夸大特色。

周围的人流一下次被那人吸引住了,纷纷围了过去。

那商人喊的更卖力了:“山参本值千两金,奈何身上无现银,现在赔本赚吆喝,一根只卖一两银啊!就剩几根了,来晚了就没了啊!”

胤祚听得差点一口老血喷出来,活生生便宜了一万倍,是把别人都当傻子了吗?摆明是骗人的。

然而周围的围观人不仅没人反唇相讥,反而越围越多,不时有人掏银子出来,然后捧着一个木盒子,喜滋滋的走了。

一车的人参,不到半个时辰,销售一空,不禁让胤祚暗暗咂舌。

围在周围的人,也渐渐散去,胤祚这才能靠上前来。“咳……店家……你这人参……”

“没了,真买没了……”那人一边摆手,一边头也不抬的数银子,在他面前的包袱里赫然放了一堆碎银子,看上去足有一百多两。

{}无弹窗去÷小?說→網』♂去÷小?說→網』,

这一片红线就是后世的双鸭山、鸡西、鹤岗、七台河等地,俱是heilongjiang著名的煤矿产地,其煤炭储量在全国都是拔尖,其对于东北的重要性,完全不亚于老沟金矿。

采矿的人手,是那五万难民。

这些人没有房屋田地,留在齐齐哈尔也是难逃一死,不如就去煤矿上碰碰运气,矿上至少能吃饱了,守着煤炭也不用担心受冻,至于今后房屋土地之类的事情,等能活下来再说吧。

抱着这种心态,难民们纷纷的答应加入采矿队伍,齐齐哈尔的难民压力终于得到缓解,而且还得到了稳定的煤炭供应,可谓是一举双得。

剩下的五万两银子,胤祚全都用来找蒙古诸部采买牛羊和李朝采买粟米、棉衣了,这些东西被运往齐齐哈尔之后,也不是无偿向难民们发放的,而是要难民们以来年的收成为担保赊买。

这样,齐齐哈尔也能早早的收回一些钱粮,尽快把欠银行的银子换上。

康熙可威胁了三月份革胤祚的职呢,万一下一任齐齐哈尔副都统不认账,那银行可就要亏大了。

至于胤祚自己手里的这十万两银子,被用于开办了一家以民间手工业为主的产业,名叫“百事行”,主要经营各种民间手工业,如打铁、成衣、纺织等,吸纳民间的手艺人进入其中,制定统一的行业标准,使得原本各自为政的民间手工业连成一体。

短时间看,这样的商业结构松散脆弱,而且投资高、回报慢;但是长远来看,这样却能强行打破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

比如一个妇人家织出的布匹,各种成本加起来肯定要高于百事行的织布,质量也相差甚多,因此就会她就会倾向于去百事行购买,如此一来消费的需求就会上升。

在消费的刺激,货币的重要性就凸现出来,而有一技之长的人,为了获得更多的货币,就会加入到商品经济的社会中,或者出售商品,或者提供劳务,以此来获得更多货币,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

此消彼长之下,商品经济会发展,社会分工会加剧,自然经济的壁垒就会被打破!

历史上,中国的自然经济一直持续了鸦片战争之后,随着价格低廉的洋布涌入才被逐渐打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