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抗旱练兵两不误

秦帝子婴 素裳心影 2489 字 9个月前

最为关键是这么悲惨的生活,不是一天。饶阳君令:“孤不忍百姓辛勤之劳付于灰灰,着命饶阳部属,日给水一行,着君府内侍监之。”也就是说旱情没有解除以前,三千军士,每人每天都要送一趟水。

所有的军人直接转变成了人肉提水机。

此举令子婴在饶阳城的名望可谓是直线上升,以往各地封君县令哪有管升斗小民死活者,不但不关心其收成,而且无论旱涝都要按时收租,管你是不是家无余粮。

子婴此举虽然胡闹,但可谓是头一遭动用军队抗旱者。

全军虽然颇有怨言,但是大部分军人都是普通农人出身,深知民间辛劳。况且每趟之后只要能按时跑回都有掺着肉丁的米粥享用,虽然辛苦但也能咬牙坚持。

对此子婴也有自己的想法。

怎么增强这一支军队的战力,子婴不是专业人士,一时也没有好的办法。

但是战国初期魏武卒可以说是称雄于天下,西拒强秦,威服齐赵。甚至在阴晋之战中曾经创下过以五万武卒破秦军五十万的战绩。

关于他的训练方式子婴前世在曾经看过一篇介绍,首先就是高强度的训练“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中试则复其户。”

给每名军士配上重装甲,携带兵器半日行军百里,不但以饶阳现在的基础配备不起,就是配得起,以饶阳驻军目前的状态能坚持下来的也不多。

所以只能循序渐进,一听闻南部的旱情子婴立马想到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军士的负重可以用盛满水的水具代替,再限制到达时间,同样能起到一定的训练效果。

既能训练军队的耐力,又能抗旱救灾,一举两得。

唯一略有怨言的恐怕只有还在辛苦算账的徐成君相了,子婴这样一搞令军士们食欲大增,城中粮草消耗量明显增加。

如果不是饶阳地处边境,平日为了驻防燕国入侵拨付了不少粮秣,而“吃里扒外”的司马尚离开之时更是大手一挥,利用自己在军中的地位拉来大量的粮草,此时的饶阳说不定真支持不住子婴如此折腾。

欢迎你!

狸阳位于饶阳以北,两邑相聚不过二百余里。近些年来在燕王喜的“英明领导”下,燕国不断地调戏赵国,反而导致自身军队主力尽丧,国土也日益狭小。

甚至连下都武阳都交换给了赵国,随着武遂、葛城、平舒等城池的相继归赵,狸阳和武垣两个县城甚至可以说是已经成了燕国孤悬赵境的飞地。

攻打狸阳司马尚唯一担心的是已经被打残的燕国,会不会像之前数次战争一样脑袋一秀逗集结全国之力南下攻赵,虽然

——每次都是来多少死多少,空成赵之威名。

不过和小心谨慎的司马尚比,子婴对这一点却是毫不担心,因为他十分清楚的记得,这时的燕国基本上被打乖了,自从悼襄王三年庞煖领兵击杀燕将剧辛之后,燕国完全成了一个乖宝宝,一直到秦国一统天下除了太子丹玩了手荆轲刺秦王的游戏外,存在感极弱,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状态。

而历史上赵军攻克狸阳之后,还没来得及收兵,秦国便急匆匆的以就救为名,攻击退守中原的魏国不久前刚交给赵国的邺城。

而这也是秦王嬴政在前两年接连清除掉嫪毐和吕不韦势力之后,亲掌朝权,汇数代之力正式推动一统天下进程的开始。

子婴可不想因为自己的变故,引得历史的走向拐个弯,那么他作为穿越者最为引以为傲的先知先觉,便完全利用不上了。

所以,狸阳必须打下来。

由于有了子婴姻祖父这一层关系,司马尚对两军的整合进行得无比顺利。不过半月的光景便将饶阳现有的八千人马重新整合为八部,每部设一千夫长指挥,原秦军五名二五百主全部留任。

剩下的两军之间的默契便是需要长时间的磨合了,而现在显然没有那么长的时间去让原两部人马彼此熟悉磨合。

有着赵王的命令,长时间屯兵饶阳,不出兵也容易引发邯郸方面的猜忌。

故而在子婴的提议下,司马尚还是率领其中五千人马兵出狸阳,剩下的三千人马留守饶阳。

毕竟战场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并肩作战之后能让原来两个素昧平生的人,成为可以互相依靠铁哥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