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光往前方一扫,看到了立在一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裴衡,萧文彦心里就一顿火。这火来源于裴衡年近三十家中无妻无妾却无人拎出来说的不平衡,也来源于他那盒送到萧瑾玥手中的人参。
这个裴衡......
礼部尚书谭嘉茂絮絮叨叨了半天,发现今上根本没有在听,一腔为着大燕血脉传承的肺腑之词在胸腔里转了个弯,严严实实地堵在喉头,噎得他半句话都说不出来,一口老气差点没背过去。
萧文彦见他终于消停了,抬了抬手示意自己明白此时,赶紧进入下一个议题。
除了他登基以来的第一次采选,今年也是他登基以来的第一次春闱。
萧文彦登基三年,上位后的第一件大事便是改革科举制度。大燕已经连续几十年没有大的战事,眼瞧着,当年跟着□□皇帝打天下的老将军和他们的二世代们都要退去。如今的大燕,在武将人才储备方面出现了眼中的断层。
前朝的科举中,武举也曾有过。但因为参加武举及第的士子们的地位总是低了文举那么一点,因此并不火热。并且由于各种原因,武举也是时有时无。
萧文彦三年前创办武学,不仅在科举中加上了武科这一门类,也将科举做了多方面的调整。以往武将大多由世荫承袭,又或者直接从军中提拔。武举直接面向全天下武人,不仅仅考校他们的武艺,还要考策论和兵法。除此之外,三年前萧文彦设立的武学也培养了部分人才。
筹备了这么久,马上就是他能够看到这一改革的最初成果时刻。
只是最要紧的问题之一——武举的主考人选有了些新的争议。
武科方面,如今进入了会试的,除了寻常武夫和出身武学的生徒,还有勋官、品子,以及来自江湖各大门派的弟子。武科考校的内容除了武艺,还有策论和军事理论。
也因此,文科的主考部门是礼部,而武科的主考部门则安排给了兵部。原定的主考官是兵部尚书宋明德,只是这两天宋明德突然发现,自家次子宋修远竟然在他不知道的时候早已参加了武举的乡试省试,一路上来就要参加接下来的会试。
科举对主考官有诸多限制,避嫌是其中最主要的一项。不单主考官的孩子不能参加科举,即便该届主考官没落在自己身上,那些官员的孩子也最好别参加科举——毕竟在他们担任主考的往届都不知给自己网罗了多少门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