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二十三节 游说

但刘据也必须承认,李广利的希望确实更大。

明年,汉军将要跟匈奴人交战,执金吾是有资格挂上车骑将军或者前将军之印出击的。

因此,跟匈奴人打了十几年交道,且熟悉军队情况的李广利,显然比从来没出征过的任安,顶多就是做过一任益州刺史的任安更有资格。

但具体最终是谁能出任执金吾,刘据并不能太过肯定。

“哦……”,张恒点点头,道:“在下前些日子在丈人家中见到了武库令刘敬之子刘方,似乎武库令也想当执金吾,王兄觉得,武库令有希望吗?”

话说到这里,张恒终于露出了自己的真正目的。

“刘敬?”刘据疑惑了一下,他当然认识刘敬,刘敬是长沙王刘发之后,刘发的儿子中有一个被封为春陵侯的刘买,刘买有四子,长子熊渠即位,其他三子没有继承权,就只能拿些家产出去自谋生路了。

刘敬就是刘买的幼子,算起来,刘敬见了刘据还要喊一声皇叔公……

刘敬的为人,刘据还是挺欣赏的,而且做事干练,挺对刘据胃口。

只是……

“武库令竟有此念?”,刘据惊讶了一声:“在下怎么没听说过……”

集桠在心中笑了一声。

若刘敬能常常见到您老人家,何苦去求桑弘羊让我来给你捎话?

“可能是武库令比较低调”不喜张扬,且名声不如李任二公的缘故吧……”,张恒笑着道。

刘据听了点点头。

这倒是一个说法,而且也挺符合自己那位孙侄的行事风格。

“武库令的话……”,刘据想了想,觉得武库令继任执金吾,似乎符合程序”毕竟武库令秩千石,升任执金吾,也只是提拔一级而已。

跟从外地调一个郡守过来接任执金吾差不多。

况且,刘敬还是宗室,天然有优势。

当然”最重要的是”李广利跟任安,刘据都不喜欢”让他们做了执金吾,难免将来会发生龌龊。

既然如此,还不如让刘敬去做执金吾。

至少,刘敬的政治立场,跟他是一致的,而且又是宗室,感情上比较亲近和容易接近。

“就这样吧,吾回去后找武库令来问问”看看他是否真有此意”若果真如此,孤自当出力!”,刘据心中想着。

虽然,前不久他建议的丞相人选被老爹给顶了回来。

但那是他自己没考虑清楚。

而这一次不同了,提各一位宗室来做执金吾,就算天子不同意,想来也不会挨什么训斥了。

张恒见了刘据的样子,也是暗自心里有些底,话说到这里,张恒当然不会继续下去了。

再说下去,痕迹就太明显了。

况且,帮刘敬把话带到,他的任务就完成了,具体刘敬能不能当上执金吾”那就不是张恒所能左右的了。

所谓尽人事,听天命而已。

聊了一会,刘据就让张恒坐上他的马车。然后,在长安城里逛了起来。

其实,此时的刘据有些孤单和空虚。

公孙贺自杀,公孙家族也随之退出了政治舞台。

虽然,这一切刘据早有预感,但真正发生了之后,他才感觉异样。

正如他母亲卫子夫曾经跟他说过的那样”外戚是太子的羽翼,羽翼不在,太子想蹦都蹦不了。

现在,舅父卫青早逝,两个姑父公孙敖和公孙贺都死于巫盅。

在汉室的历史上,还从来没有发生过太子没登基,外戚就死光光的事情。就是没当过太子,直接从代王位上被迎入长安承孝惠大统的太宗皇帝”在即位初期也是在外戚的辅助下,慢慢掌握国家权柄的。

而他的父亲刘彻,在没登基之前和登基初期也是靠着两个舅舅田蛤跟王信奔走游说,出谋划策”才将权柄拿到手中的。

岂有太子还没登基,外戚就死光的先例?

没有!

虽然汉室对于外戚,向来有过河拆桥的传统,像是当年在太宗皇帝登基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薄昭,后来就被太宗赐死……

但是”这河还没过”桥就先被拆了。

这让刘据根本无法适应,心里有种空荡荡的感觉,而且时常想起未来,都会一些迷茫。

没了外戚,就意味着他这个太子就要直接跟天子对话,中间失去了缓冲和转圜的余地。

这可不是什么好事情!

看着张恒,刘据也是叹了一声,原本他是可以扶持起张恒来当他的代言人的。

但是,现在却不太可能了。

因为,他已经知道张恒做了他弟弟的启蒙老师。

刘据虽然对此不是很在意”但是,他是不可能在张恒还当着自己弟弟老师的时候,征辟张恒出仕的。

那样做的话会让人说闲话,对张恒也不好。

张恒不知道刘据的心事”他在马车一直寻找着机会想跟刘据说一下刘敬的事情。

但说话也要讲策略,一上来就说某某有才能,能做执金吾,我看好他。

那是傻瓜才说的!

在后世混迹工厂那么多年”张恒别的没学会,这说话的时机和方法是学的差不多了。

因此,他一直跟刘据东扯西扯,从《诗经》说到《洪范》最后慢慢的自然而然,就不可避免的谈到国政。

这是必然的事情。

“王兄,你乃长安贵卿,与朝廷关系匪浅,可知天子到底属意何人即为丞相?”,张,恒说了一大圈之后,终于开始慢慢的尝试碰触核心议题。

当然,他还没傻到不说丞相先问执金吾。

刘据微微一笑,笑容中泛着些苦涩。

前些日子,刘据亲自去未央宫见刘彻,奏请选立新丞相刘据的意思是让他的老师,太子少傅石德去做丞相。

但被自己的老爹一顿训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