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此,石大娘终于解释了她为什么这么多年一直不肯送石咏去进学,而只是给他买些书本,教他几个字,让他自己学去。
石咏自然明白母亲的苦心,再说他已经“这把”年纪,虽然原身也就十五六岁,可是他的心思也并不在读书考试上——毕竟那个急切不得。眼下他只想靠自己的一身本事,护住全家,培养幼弟,在这时空混出个人样来。
石咏借了贾琏成亲时候捡来的二两银子喜钱,完成了那只成窑青花碗的“金缮”。
二两银子,虽然不多,可是只要花在刀刃上,一样能成事儿。
这回石咏假扮成一个给寺院里打杂的小工,拈着二两银去金漆店买红漆与金粉。红漆就是刷金粉、上金漆的底料,所以他这一开口,金漆店里的人全无怀疑。
然而石咏只买二两银子的金粉与红漆,数量太少,金漆店的人开始不肯卖,但是经不起石咏的软磨硬泡,又想着寺院里的工程,多少该结个善缘,于是卖了给他。价值二两银的金粉与红漆,金粉虽然只有一钱不到,但这对于石咏来说,已经足够了。
待到石咏重新将那只成窑青花捧至石大娘面前的时候,石大娘惊讶不已,仔细辨认,这才认出了这是自己当初陪嫁带来的名贵成窑瓷。
这只成窑碗已经完全补好,昔日碎裂的痕迹宛然,然而一道道耀眼的金线弥补了裂纹,并顺着裂纹的枝丫,在整个碗身上用力蔓延,仿佛这器物本身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哪怕经受了命运的磨砺,也一样坦然接受着残缺,同时绽放着光华。
石大娘见到这只被石咏亲手补起的“成窑碗”,忍不住欢喜得热泪盈眶,点头道:“好,好……还是咏哥儿孝敬我。”
二婶王氏则睁着一对明净的眼,望望那只碗,又望望石咏。她心里大约在想,有这闲钱买金粉金箔,这闲工夫来补这么一只碗,还真不如拿这钱来补贴补贴家用。
只是她生性柔顺,见石大娘珍爱这只成窑碗,石咏又是将近成丁的侄儿,王氏即便心里有想法,她也不肯直接说,只在心里嘀咕。
这时候石咏开口了,说:“娘,这只碗,我可还暂时不能还给您——”
石大娘吃了一惊,问:“咏哥儿,你……你是要把这只碗拿去卖了还是当了?家里其实不缺……你这点儿钱。”
她和王氏最近一直都在赶各种女红活计,争取将未来半年一家人的生活费挣出来。对于石咏整天捣鼓一只碎碗的事儿,石大娘多是纵容。可能也正因为石大娘总是对石咏无条件的溺爱,而石咏的前身确实又成天游手好闲无所事事,所以才总有人在外头说他败家。
石咏却笑笑:“都不是。娘,我借用一下这个碗,正是想让您和二婶不用再这么辛苦地补贴家用了。”
话说“石呆子”这个人,在红楼全书里完全没正脸儿出现过,乃是通过贾琏之妾平儿的转述,将这一桩人间惨事娓娓道出。
这事儿的起因是荣府大老爷贾赦喜欢古玩,看上了石呆子家的二十把旧扇子,给了钱要强买,石呆子不肯卖,贾雨村便给石家冠了个“拖欠官银”的罪名,抄家发卖,扇子折做官价给了贾赦,石呆子本人不知死活。而贾赦之子贾琏对此事看不下去,说了几句公道话,还曾被贾赦痛打了一顿。
曾有红学家沿着曹公在书中的文字抽丝剥茧,追着各种伏笔,竟然考证得出结论,曹公所写的贾家被抄家,与贾赦夺扇一案大有关系。
所以贾府是石家的大仇,而石家导致了贾府之败。
石咏目瞪口呆地看着被石大娘珍藏在箱底的二十把折扇,单看扇柄竹质,已是不凡。他生平见过不少折扇,可是在此也只能辨出湘妃竹、棕竹、玉竹三种,书中说过还有一种叫麋鹿的,也不知到底是竹扇还是骨扇……可这都不影响,石咏双手颤抖,捧着缓缓在他面前打开的折扇,看着上面的古人真迹,渐渐地,石咏开始热泪盈眶。
“咏哥儿,”石大娘瞧不见石咏的神情,但见儿子一回家就吵着要看祖上传下来的二十把扇子,生怕是儿子觉得家里明明度日艰难,却还藏着这些宝贝,不肯卖了换钱。因此石大娘非常担忧地问了一句:“这些……你不会是想卖吧!”
只听石咏流着泪颤声答道:“不卖,谁来也不卖!”
望着那扇面上的书画,石咏似乎一下就真的成了书中的那个石呆子,听了母亲的问话,他使劲儿摇头,“为了能守住这些东西,叫我做什么都可以!”
石咏本人原本是个文物研究员,能在这一行踏踏实实地做上好些年,性格里没一点儿“呆气”是不行的——石咏就是这么个人,他只要看到珍贵的文物,就会让自己完全沉浸在这对美好器物的欣赏里,忘却一切,所以才得了“石呆子”这个外号。
所以此时此刻面对这些珍贵的老物件儿,他怎么可能乐意这些东西落到贾赦那样的人手里再经历风雨?
旁边石大娘也觉甚是心酸,说:“你爹过世之前也说过,你们石家祖上传下来的这二十把扇子,若是你,也一定不肯卖的。”
石咏一面流泪,一面感叹,这真是,知子莫如父,连他这个从异世穿来的灵魂,石老爹也预料得一丝不错。
可是他一想,赶紧伸手盖上箱盖,压低了声音对母亲说:“娘,咱家有这样的东西,财不外露,可千万别让旁人知道了。”
石大娘一怔,说:“你二婶也是知道的。”
石家没有分家,所以这二十把扇子,算起来是石家公中的财产。
石咏摇摇头,说:“大家先都暂且少提这事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