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早已胜西夷于庙堂!”“中国丁口亿万,人才济济,朝廷又广开进路,使天下之才为天下之用。而西夷人丁仅千万,其朝中非身世显赫者不用,非贵族不进,宰执、兵帅、亲民之职,宁用贵族之愚者,而不用贫寒之智士。我中国
,户口丰而人才足,此人胜也。”
“中国百业兴旺,百姓安居乐业,朝廷税赋充足,年入有万万贯,而西夷在国中以一族临凌万众,苛捐杂税多如牛毛,涸泽而渔却也难敌朝廷百一。此财胜也。”
“中国有贤人在朝,国中安定,百姓富足,上下一心一德。西夷以残酷之政,行暴虐之法,人心皆背。此政胜也。”
“中国之中,虽有百族,唯汉儿最众,所居者中原,所拥者亿万,纵百族叛亦一无所惧,而西夷,教派分立,面和而心不和,一旦教派分立,西夷再难支撑。此国胜也。”
“人、财、政、兵、国,中国有五胜,西夷有五败,中国早胜西夷于庙堂之上。大势不可逆,中国雄于四方,此乃天数!”
棱堡下响起一片鼓掌叫好声,马城微微一笑,站着继续听,
“惟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穷鼠蹿巷,犹能啮狸。西夷虽颓,犹有反噬之力。河东之败,源自于此。兵形如水,将帅不查敌我之情,盲自出兵,焉有不败之理?大都督所言战阵须重之,也在于此。”
那兵学教授听得不由点头,问马城道,“大都督,这些人如何,可堪用么。”
马城笑了笑,道,“书生气重了些,还算不错了。”
马城对这批兵学结业,数万学子中的佼佼者,还算满意,这是中原王朝自先秦春秋以来,头一回成体系的培养外交人才。这些在贝加尔湖畔高谈阔论的稚嫩学子,后来出了许多了不起的大人物。这时一队轻骑飞至,带来了何可纲的传书,俄国,波兰和立陶宛联合王国,投降了。马城一呆,微微一笑便下令通报全军,提振一下军心士气,东欧两国的投降意味着北线战事的终结,历史翻开了新的一
页。
按照盟约,东欧大片土地将由大明,和瑞典两国分而治之。
深夜,大不里士城。军靴踩的地面哗哗作响,夏国相手按战刀,领着大批明军行至皇宫,瞧着富丽堂皇的皇宫变成残垣断壁,不免唏嘘。可惜了,多好的一座宫殿,就是不知道那些金银财宝,美貌女奴还在不在。
这一夜,大不里士城在流血,在君王的残暴下瑟瑟发抖。
城内,戒备森严的军营。
外头正是腥风血雨,军营深处,却有一伙东方人做商贾打扮,躲在军营里交头接耳,不时将所见所闻写成蝇头小楷,塞进小小的竹筒里。
扑棱棱,天蒙蒙亮时信鸽冲天而起,往东南方飞去。
天亮后,大不里士城陷入全面的混战。忠于君王的部队,和忠于教派的武士在城内混战成一团,给这座繁华的坚城造成了重大死伤,大量人员出逃。然而交战双方都杀红了眼,哪里会在乎死多少人,这是一场王权与教派之间,你死我活的大清
洗。
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古往今来的宫变都是如此残酷。
这注定是一场无法分出胜负的战斗,因为交战双方穿着同样的军服,戴着同样的红头巾,仅凭口令暗号无法分辨敌我。激战很快演变成骚乱,混乱,从皇宫,军营蔓延到全城。
最终,双方的乱兵开始抢劫商铺,杀人,放火,宫变发展成了一场大规模的骚乱。
大不里士城外,十五里。
红衣红甲的铁骑列成几排,冷眼旁观着城内燃起冲天大火,浓烟,将半边天空都遮蔽了。
肃穆中,一个营官耐不住性子,低声道:“大人,咱不进城么?”
夏国相狠狠瞪了他一眼,理直气壮:“进城做什么,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这么个乱法咱贸贸然闯进去,寻死么。”
那营官慌忙赔礼道歉:“大人说的是,是标下莽撞了。”
“大人言之成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