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王振的口才一般,但叙述的这些事都是他亲身经历,听在耳中自有一种惊心动魄。王振十四岁那年,他爹不知道从那里找了一杆戟,传授了他两个月,
这一年的十一月,他家中老父便病倒了,对这次病倒王振和母亲都有准备,因为这几年来,老父的身体就是一天天的衰弱下去,早晚有这个时候。该吃的药都吃了,老父的情况依旧不见好,大家终于知道郎中说的没错,老父是油尽灯枯了。日子一天天过去,老父咳嗽的越来越厉害,睡的时间越来越长,只不过每天还在督促着王振习武,询问他每天
比武的情况,给王振讲述自己的从前。日子很苦,然而那个时候王振父子,都相信学武能够出人头地,然而要练武便不能全力种田,对家里实际上是个负担,家里辛苦一年收获不多,想投军也无门路,卫所里各个位置都是世袭,徐州又在腹心
之地,不会有什么仗打,根本没有出头的机会。徐州卫没有,大明其他用兵打仗的地方,九边之地,则有很多机会,因为那边战事频发,所以各级武将都经常性的招募兵卒,凭着武艺和勇气很可能被选为武将亲卫家丁,王振满脑子都是在沙场上建功立
业,拜将封侯。于是他先去辽东投军,在旧辽军里李成梁麾下效力,随李成梁进入朝鲜平倭,生里死里,也立下不少功劳,然而他一个外来人受尽了排挤,根本没什么机会升官拜将。在旧辽军,一切好处都是李家自己的
,和外人没什么关系,不要说王振这种普通兵卒,就连非辽镇系统的其他兵马都被排挤的厉害。失望的王振离开辽镇又去了大同,但没用多久他就知道,这里和辽镇没什么区别,不知道从何时开始,九边之地的体制和内陆的卫所没区别了,想要拜将封侯,和你的武勇智谋没有关系,关键是要看你的
出身背景,如果是将门武家子,或者身上有个千户、指挥的传承,自然提升的就快,没有这些,你的功劳全给别人做了嫁衣裳。不肯放弃的王振去了西南,朝廷为了剿灭播州杨应龙的叛乱,动员了二十几万大军,不过王振在西南的遭遇和从前一样。作战中王振被毒箭射伤,虽然及时得到救助,却落了下旧伤,只能失意的回到徐州
。
回忆过往,那辎重营老卒脸上没有一丝的感慨,只是低沉。顾绛听的心中发酸,起身时险些落泪失态,瞧着那老卒面色不正常的涨红,呼吸急促,竟已然到了回光返照的时刻。左右士卒纷纷围拢过来,给他挡着风,顾大才子终落下两行清泪,一篇荡气回肠的诗赋
竟一气呵成,随着那老卒咽下最后一口气,雪停了。
崇祯十四年,四月末。北突厥王城,城门大开迎八方宾客,战时从简,幼主齐玉在明军支持下,草草登上汗位,开启了北突厥人的归化时代。吴三桂给汉名齐玉的北突厥之主,找了一班文武师傅,细心栽培,文师傅以顾绛为首
,学习儒家经义典籍,诗词歌赋,礼教礼法,按照王府世子的标准培养。
武师傅,吴三桂给找来了一票兵学门生,与突厥贵族的子弟混编成军。于是北突厥王城里便出现了一道奇观,在大明军官的严厉训斥下,一个个突厥人的子弟叫苦连天。混编成军的突厥新军以明人为将,兵学子弟担任各级军官,大肆吸纳突厥贵族们的子孙,这样的新军编制
一扩再扩,后来便构成了北突厥的主战力量。顺理成章,南突厥在北突厥新军的巨大压力下,日渐衰落,抵挡不了几年便投诚了。
这路子处处都透着马城收服北元的影子,论揣摩上意,吴三桂确是一时无两的人才。
嘟!
苍凉的号角声响起,马灿站在突厥王宫的围墙上,瞧着下面虔诚跪拜新主的突厥人,视线却落到了西边,西边的旷野上无遮无掩,他却仿佛看到了铺天盖地,滚滚而来的奥斯曼大军。这地方,便是抵挡奥斯曼人的天然屏障,意义又该有多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