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九十一章 将校

明骑 隔壁小王 2239 字 9个月前

马城莞尔一笑便长袖一挥,散了军议,飘然而去。

将领们成群出了白虎节堂,白焕章抬头看看天色,这冗长的军议竟持续了一整天,相好的同袍们结伴步出,他故意落后几步等着李平桂追上来,身后几个军服笔挺的将领脚下生风,大步撵上来仍纷纷不平,还朝着一帮参谋官龇牙咧嘴。

白焕章不禁失笑连连,瞧着这位心思忠直的同袍骁将,会意失笑。

步出白虎堂的将领,官员泾渭分明,各自有各自的小圈子,白焕章嘴上不说心中却明镜一般,他出身书香门第,家中时代为官,他也是科举得意的少年英才,二十出头便中了举,对官场这些派系争斗可算是门儿清。

“笑甚么!”

身侧响起一声羞恼的低吼,白焕章慌忙收敛笑意,与一帮骁勇年轻的将领结伴而行,他却不愿牵扯进军中派系争斗,心中只洒脱一笑,便让这些忠勇的将校们保持着这份忠直吧。

三月中,南线。

军议已毕,南线明军顿时一片欢腾,卢象升顿觉扬眉吐气,酝酿着半月内发起全线反攻,这便足以左右塞北战局的大战,胜了,他师徒两人便可名留青史,代代传颂。大都督令,十日内援军,弹药,民壮便可赶至瀚海一线,为了达到进攻的突然性,大军调动都在夜间秘密进行。

乌拉山前线,明军大营。

夜半无人,帅帐中炭火烧的通红。

李争鸣小心翼翼的撕开火漆,打开大都督手书的一封密令,火光映照下,那苍劲有力的文字便如同一把把利刃,让人心惊。马城手令李争鸣,半月内当迅速,有力击破当面之敌,后火速陈兵西南,防备着奥斯曼帝国自西边发起的突袭,字字惊心,这封手令是绝密,让李争鸣看的额头冒汗。

第一千零九十一章将校

飞书传至瀚海城,卢象升陷入两难抉择,不得不召集军议。

连日来,南线明军借助大胜之威,军中将领们嚷着要向北进兵统北城,与二十余万俄军决死一战,一战而竟全功。这种论调在军中占据了上风,嚷着北上决战的多是军中少壮派,一个个充满了精力无处发泄,每日里在帅营外成群结队的经过,晃来晃去。

少壮派们是精力过剩,如卢象升这般老成持重的,分外欣赏李争鸣的方略。然则他与李争鸣半师半徒,尽人皆知他师徒二人同穿一条裤子,如今倘若他用了李争鸣的方略,军中不免有些吵闹喧哗。

此时,便彰显出大明新式军制的先进。

垂直式的指挥体系,没有巡抚侍郎来横加干涉,没有地方大员来指手画脚,更不需要远隔万里请示内阁,皇上,真要是远隔万里将进兵方略送到南京,书信往来也得半年了,哪还打个什么仗。这可并非玩笑之言,万历年间萨尔浒之战,便是这样来回折腾了小半年,迟疑不决才葬送了辽东。

这当口,前敌将帅无法决断,便飞书大都督行辕。

马城当即召集军议,文武大员三百余人在军议上吵闹不休,关外明军的战略再次出现重大转折,在李平桂,邓承志一般少壮派将领的吵闹声中,白焕章仍是军服笔挺,一丝不苟的端坐在下首,静静的看着一干年轻气盛的军中同袍,与陈演一干参谋官员争论不休。

争议,在于塞北明军的战略方向,出现了重大分歧。

马城高踞上首,瞧着一众彪悍的军官扯着嗓子,嚷着要决战贞河流域,以千军万马,尸山血海将俄国人的二十余万大军击溃,马城面色如常心中却百感唏嘘,随着五十万大明常备军的成型,少壮派早晚会占据绝对的上风。

这些激进的年轻军官,早晚会将整个大明都裹挟进全面战争的泥潭,这是不可避免会发生的事情,马城要做的是在大明的战争机器完全失控之前,征服这个广袤的世界。

进士出身的陈演,与一班参谋官员则针锋相对,据理力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