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二十章 抉择

明骑 隔壁小王 2316 字 9个月前

入夜后,数十只信鸽冲天而起,李争鸣飞书瀚海城请援。

同一时间,东欧联军大营。

李争鸣所不知道的是,波军也陷入争吵,纷乱,领兵出征的贵族将领们吵成一团,让波兰军团的统帅雅科夫索别斯基焦头烂额。巨大的伤亡,前线的惨败,让骄傲的波兰贵族们难以接受,一些年轻的骑兵将领跳到桌子上,叫嚣着要全线进攻,给明国人血的教训。一些步兵军团的将领,则拍着桌子指责骑兵的狂妄,使进攻的步兵军团蒙受了惨重的伤亡。

吵闹最后发展成了互殴,让随军的俄国联络官目瞪口呆。

这便是十七世纪的波兰军团,乃至整个王国的常态,是由这个国家的体制决定的。这个处于没落前夕的欧洲强国,如今的体制是贵族议会制,在体制上和大明末期也是极为相似的,不同的是大明是文人内阁制,波兰是贵族议会制,面临的困境却是相同的,人多嘴杂。

波兰王国作为议会制的先行者,在强国四起的欧洲殖民大时代,很快便没落了,因为人多嘴杂,掌握国家的贵族议会通常以争吵,斗殴收场,这和大明何其相似,从波兰王国的没落,沉沦,便可以瞧见这时代的体制,搞什么贵族议会呢,行不通呀。

这个波澜壮阔的大时代,需要的是军事强人,需要的是铁腕。

一夜争论,骑兵将领和步兵将领互相揍的对方鼻青脸肿,波军折了一阵竟内讧了。

翌日,山上。

李争鸣瞧着昨天还急吼吼,气势如虹的波兰军团竟没有动静了,心中疑惑却长出了一口气,他对波兰军团十分忌惮,对哥萨克,俄军反倒十分鄙夷,波军既然没什么动静,进攻的便换成了俄军,对于俄军李争鸣是十分看不起的,俄军的战斗力十分低劣。

瀚海城,帅府。

卢象升此时也陷入两难的境地,南线请援,他便只能加派援军,南线是万万不能有失的。然而将兵力调派到南线,广袤的后方便空虚了,他便要冒上被东欧人长途奔袭的风险。整晚纠结,犹豫,卢象升终于做出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抉择,放开北线,大举增援南线李争鸣部。

{}无弹窗第一千零二十章抉择

波军骑兵受阻于明军二线阵地的交叉火力,便如同一头头暴躁的公牛,挺枪跃马,在明军三面交叉的密集火力下,左突右撞,付出数百骑伤亡后只得无奈撤退,大群黑色军服的骑兵潮水般退却,扔下还在推进中的中央步兵方阵,竟成群结队的扬长而去。

前线,明军参谋官们松了口气,大叫侥幸。

初次交手明军犯了不少错,波军也暴漏了弱点,那些骄傲的贵族骑兵吃了亏,恼羞成怒,竟仍下农奴兵组成的步兵方阵独自撤退了。于是,明军得以重整兵力,顺利收复了七零八落的一线阵地。

不多时,在军官指挥下重新进入阵地的两千明军,依托胸墙,与推进至射程内的数千波军步兵开始了惨烈的对射。密集的排铳声,大片硝烟将对射中的双方罩住,最先倒下的便是双方率队冲锋的军官。明军军官,率队冲锋是常态,波军军官指挥作战也是直挺挺的。

密集的排铳对射,双方军官纷纷倒下。

明军有胸墙的掩护占了极大的便宜,无遮无掩的波军也极为顽固,冒着枪林弹雨组织排铳火力,在同袍的惨叫声中,将笨重的重型火绳枪架起来,在军官的嘶吼声中,打出排铳,然后退后装填。前排的士兵倒在弹雨下,后排的便挺着胸膛顶上去。

明军阵地上,也不时有中弹的士卒惨叫着栽倒。

惨烈的对射中,明军依靠轮火铳的射速优势,又有胸墙的保护很快便占据了上风,重整队列后的近三千波兰士兵倒下的越来越多,前排密集的横队越来越稀疏,脚下到处都是层层叠叠的尸体,血肉模糊。对射,竟整整持续了半个时辰,明军付出数百条人命的代价,而推进到阵地前的波军几乎全军覆没。

伤亡过半后又顽固的挨了几轮排铳,波军败兵才停止了无意义的抵抗。

稀稀落落的波兰士兵互相搀扶,转身逃跑,伤亡不轻的明军也无力追击,只能眼睁睁的放走了近千波军步兵。

下午,大战过后的乌拉尔山西麓。

躁动的波军迎头挨了一记闷棍,付出了惨重伤亡后,安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