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七章 断后路

明骑 隔壁小王 2295 字 9个月前

倪元璐恢复了精气神,主持军议,商讨回师蓟州的方略,或者返身一击攻略遵化,气氛热烈,心气很高,马城却胡思乱想起来,一声叹息想到此战过后,抗旨不遵,欺君犯上的大帽子是逃不掉了。如今战局僵持,满桂那样敢和虏骑野战的二楞子已经全军覆没了,明军也被打怕了。

议论至深夜也没个结果,马城摆手道:“散了吧,明日再议。”

百余将官散了军议,只剩几个心腹,参谋闲聊起来,老贼占据了遵化,京畿一线,纵兵掳掠还不肯走了,迟迟没有退兵的迹象。马城突然惊醒了,自己是被后世的民间野史误导了,皇太极入关是真想攻下京城做皇帝的,不然,无法解释为何老贼亲临京畿前线督战,并且驻兵遵化,做出一副长期作战的架势,这架势摆出来可不是为了吓唬人的。只是老贼也没料到蓟州久攻不下,大明勤王之师却蜂拥而至。

京畿明军已经收缩防御,抱成一团,老贼也一时无从下嘴,然而皇太极并不死心,千辛万苦入关了一回,不到山穷水尽他是不会走的,皇太极怕被包围么,真的不怕,要包围一个十几万骑兵组成的强大骑兵集团,需要多少兵力呢,用步兵包围骑兵么,这是天底下最可笑的笑话,步兵如何能包围骑兵,两条腿如何能跑的过四条腿。

耳边响起卢象升的说话声:“回师遵化,不妥!”

倪元璐也苦笑道:“老贼不肯回师救援,还赖在京畿不肯走了,这便让人为难了。”

马城脸上也是挂不住的,这和野史小说中写的不一样呀,老贼后路被断并没有惊慌失措,拼命回援,而是大咧咧的赖在京畿,遵化不肯走了,居然安家过起日子来了,这不合理呀,老贼应当惊慌失措才对。玩笑之言当不了真的。

{}无弹窗第三百六十七章断后路

众明军将官免不了骂一声蛮夷,守着如此犀利的火器也不知运用。倘若蒙人懂得使用火器,此战将会凶险的多,蒙八旗守城如此孱弱可笑,让人发噱,又让人唏嘘就是这些孱弱的蒙古人,让大明九边二百多年不得安宁,蒙古骑兵最厉害的还是野兔战术,草原才是蒙古人的归宿。野兔战术是马城给蒙古人起的名字,蒙古人打仗就如同野兔一般跳来跳去,让你逮不着他,让蒙古人守城确实勉为其难了。

三日后,进山清剿的民壮满载而归。

马城所部占据了来远楼一线,已然立于不败之地,整修加固堡垒城墙,救治伤兵并派人进京报捷,卢象升手书的捷报请京畿大军早做打算,或严防死守或全线反击,十多万京营加上各地勤王之军,二三十万人抱成一团还不敢反击么。如今后金正在围攻蓟州,喜峰口后路又被捅了一刀,这是上天赐给大明的决战良机。

卢象升等人苦口婆心的分析战局,入关虏军十万众分三路入关,精骑大概在八万上下,一部在蓟州一部在遵化,京畿能有多少人马,决战态势已成只需要京畿大军抱成一团,徐徐推进,先解锦州之围再取遵化,将几座大城牢牢控制在手中,则入关虏军只能在坚城,朝廷大军面前撞的头破血流。最关键是喜峰口后路被断了一半,一旦战事陷入僵持则虏军必乱,想逃只能绕远路走古北口。

从京畿到古北口可不好走,一路上处处都是险关,极大的限制了虏骑的机动性。对这份言辞恳切的奏折,马城并不抱有希望,这份奏折送到京师也得是十天以后了,对于友军马城是彻底放弃了,自己干吧,兵出来远楼控制了半个喜峰口,隔着一道关碍和对面的汉军,蒙军对峙。

兵力不足,马城也只能做到这一步了,无力全取喜峰口。

虽然只是控制了半个喜峰口,可也对入关虏军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喜峰口正面虽然是平原大川,可两侧全是易守难攻的军堡,便于藏兵,永乐年间重修喜峰口时,便是按照居高临下,控制入关要道的理念设计的,宽阔的正面可容十万大军快速通过,可谁敢放心大胆的走呢,随时都可能有大批伏兵从两侧山上冲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