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章 能臣

明骑 隔壁小王 2242 字 9个月前

又追问道:“袁公当初是如何丢的官?”

戚金所知也不多,只知道是万历年间,京师景德门被雷击,袁可立借故发难直谏,将消极怠政的神宗皇帝大骂了一通,惹毛了神宗皇帝便被削职为民,在家做了二十六年平头百姓,在家为民还上书朝廷,请减免百姓赋税徭役,还曾经积极协助官府清查丈量田亩,是张居正改革的拥护者。

马城一笑,果然是能臣,良相务实派,却没什么政治智慧,不了解老朱家皇帝的性子,太梗直了。老朱家的皇帝都是差不多的性子,喜欢一个人就往死了用,讨厌一个人,此人便一辈子翻不了身。这位袁公可也不冤,司法官员出身不懂揣磨圣意,被弃用二十六年可也不冤。

人无完人,神宗皇帝,袁可立都有性格缺陷,马城这后世来人穿越众,自是看的清楚,张居正便只有一个,既圆滑又干练,大明出了一个张居正已是天下之福,替大明朝续了命了,不能指望太多了。

尽管如此,袁可立仍是不可多得的良相,大明朝难得的务实派官员。这一觉睡的格外塌实,务实派官员虽生存艰难,可周永春,袁可立这些能臣,终究是形成一股势力了,只要不遗余利的打压东林党,这些务实派官员便能不断冒出来。

一觉睡醒,京师周老大人来信,圣君下旨查抄了东林书院,厂卫四出下江南,正在四处通缉东林余孽。马城哈哈一笑极爽快,遭人唾骂的阉党,九千岁终于动手了么,这才对嘛,不陷害几个忠良怎么配叫阉党呢。

一只小蝴蝶扑扇着翅膀,终于在江南形成惊涛骇浪。

{}无弹窗第二百一十章能臣

这第七条,破格用人,提拔实用型人才,请陛下以公侯悬赏,欲得出奇建功之人,并请兵部,吏部出招贤榜文,不论出身不管家世,择优录用。

马城看完七道条陈拍着叫好,还将信使吓了一跳,戚金众将也吓了一跳,马城反复揣摩这七条建议,越看越觉得高深莫测,条条切中要害,心中滋味有些古怪,到底老子是穿越众,还是这位袁大人是穿越众,这七则条陈若是能落到实处,大明中兴便有望了,这真是大明朝的大牛人。

其中涉及盐铁由朝廷专营,收归国有,曰朝廷笼天下盐铁之利,则军帅无侵渔,九边无绝饷,则中国可高枕无忧也。估摸着这位袁大人还是收着说的,盐铁,药品,矿产这些战略资源,都应该朝廷专营才对,后世也正是这么做的。

七道条陈从战略战术,说到吏治,经济,无一不精。

马城叹道,袁公真宰辅之才也,早有这样的大牛人做内阁首辅,何至于闹成今天这副烂摊子。大明是不缺能臣良相的,前有张居正,后有袁可立,都是极具战略眼光的能人,却也明白,出一个张居正已是侥幸,不可能再出一个袁可立。党争,党争,把持朝政的自然应该是道德君子,似袁可立这等精于实务的,自然是德行有亏的。

由此可见,崇祯时把持朝政,大肆排除异己的东林党,便是大明覆灭的罪魁祸首,无可争议。

然而这位袁大人不结党,不营私,便只能被发配登莱了。一夜无眠,动笔给袁可立写了一封回信,将辽东战时从头到尾,事无巨细回忆了一遍,写了下来,帮助袁大人修改他条陈中不足之处。马城自问只是一个骑兵连长,上过几年军校,论治国理政还是袁可立,周永春此等三朝元老,更擅长些。比如袁可立提请朝廷,将盐铁,战略物资由朝廷专营,便是马城这门外汉万万想不到的。一封回信火漆封好,用了印,又让戚金将海州城下缴获的建奴帽盔,甲胄军械挑了一批,送与袁大人做回礼,想来袁大人是极欢喜的。

信使匆匆离去,留下十条大型海船充实东江水师,实属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