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到回到了青岛,杨瑞还是迷迷瞪瞪的,怎么就突然给自己还未降生的孩子找了个干爹?
可也不能说不好,至少,杨瑞现在差不多已经脑补出了一部新作,叫《我的黑道干爹》,或者叫《我的干爹是老大》,想想就特么全是爽点。
要是闺女还好,如果是个儿子,让他知道他干爹是道上混的,还是混的很好的那种,估计其纨绔属性得多加好几个点儿。
想的有点远,但总归不是坏事。
这次新疆之行,本意是看看李星云到底咋样了。
在见到他没事之后他也就放心了。
可没成想,居然谈成了一笔生意,还是不小的那种。
玉器行……他还真从未想过涉足这个行业。
倒不是他觉得这个不好,而是这个行当门槛太高,资金是一方面,专业知识和眼光都非常的重要。
一个对玉器完全不懂的人去做这个,没有个懂行的人掌眼,很容易赔的血本无归。
像董贵这样的人,和田有的是,问题就算杨瑞他们想做,也不敢轻易地、随便地找人合作。
怕被坑啊。
而因为李星云的关系,这些都不存在了。
杨瑞还好,他只是投点钱,以后坐等收益分成就好。
直到这个时候,他才真正的体会到,为什么有钱人越来越有钱,而穷人却越来越穷的原因了。
有钱人有资本,他的选择就多。可以自己做实业,也可以选择相对稳妥的投资,但不管哪一种,都要比存银行的收益大。
而穷人因为没有本钱,想做点什么都会显得捉襟见肘。
虽然这只是表象,可这也是事实。
但主要的原因,还是见识。
很多人都觉得穷人之所以穷是因为眼光和远见的问题。但其根本上还是见识的原因。
杨瑞以前也没钱,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他也是穷人。
可是随着跟身边这些人的交流,杨瑞的见识也在他们的引领下一步步地脱离原本的桎梏。
最初的时候,杨瑞并不觉得自己见识的浅薄,怎么说他也是个网络写手,就算没见过,可信息爆炸的时代他问度娘还不行?
可实际上在跟着老吴、老郑、老魏甚至苏晓“玩耍”之后,他才发现,以前很多的事情根本就是他想当然了。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他停车场的操作,若是没有老吴,他也玩不转。
成长就是这样。
随着见识的增多,杨瑞学会的玩儿法也越来越多。
若是换了以前,他能不能明知自己现在负债几百万,还能拿出流动资金来投资一个新行当?
答案是否定的。
求稳的心里一定会让他瞻前顾后,而不会像现在这样跟老郑、董贵一拍即合。
想来也是有些好笑,杨瑞依稀记得,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他曾经幻想过,若是自己中了双色球的五百万,该怎么花?
现在想起来,那时的结果让人很沮丧。他那时的想法是:我把五百万存银行,每个月吃利息我就不用上班了……
穷人很多时候并不是不知道怎么赚钱,而是不知道怎么花钱,不知道怎么用花钱的方式来赚钱。
现在若是给杨瑞五百万,他又会怎么玩儿?
那玩儿法是很多的哦。
你瞧,这就是差距。
杨瑞已经不在乎自己欠了银行多少钱,因为自己手里有可供操作的资金,又有那么多的玩儿法。最基础的,就是打个“时间差”呗,比如当初在胶南的操作。
怀着满心的心思和感慨,杨瑞回到了家。
不过,刚到家,他就发现家里来了个“不速之客”。
“杨成?你来干什么?”
杨瑞脸色有些不善,面对坐在家里沙发上正跟老爸说这话的年轻人,杨瑞蹙眉说着。
杨建军不悦道:“怎么跟你哥说话呢。”
“嘁”杨瑞不屑地撇撇嘴。
说起杨成,这话题就有点久远了。
杨瑞爷爷早逝,有两个儿子,老大杨建国,老二杨建军,都由杨瑞奶奶一手带大。
原本两兄弟是很亲的。
而杨成比杨瑞大三岁,是大伯的独子。
可亲兄弟最终却是因为奶奶离世时留下的一套要拆迁的房子而最终决裂。
原本奶奶的老房子的拆迁补偿方案是异地安置,按照老房子的面积,可以置换成一套大套三或者两个小两居。
最佳的方案,自然是一分为二,一人一套。
可是,那个时候大伯不知出于一种什么心态,想要独占,在杨建军不知情的情况下,私自改了拆迁补偿方案。最后才告知杨建军,反正木已成舟,这个房子我要,但是我也不“亏待”你,给你……一万块钱吧。
杨建军得知这件事之后,愤怒异常。跟杨建国大吵了一架,却根本就没要那跟骂人无异的一万块钱。
蒋建军自诩文人风骨,就算心里再不爽,再愤怒,也不想让自己被身外物迷了眼。
大哥的做法让他寒心,那么……以后不来往就是了。
倒不是不能打官司,韩秀芳当初是主张要打官司争夺一下自己应得利益的。
但这事儿被杨建军给否了。
当初他的原话是:还不够丢人的。
作为父亲,杨建军自然从未将这事儿在杨瑞面前提起,可是韩秀芳却无意间告诉了儿子。
杨瑞说起来根本没有老杨的那种心胸气度,自打知道了这件事之后,就把大伯和堂兄给恨上了。
长辈们不来往,他也再没搭理过杨成。
而对于杨建国一家,得了大房子,生活条件自然是改善了不少的。
要知道,原本会分给两家的财产,现在被一家独得……
是以,他们对杨建军一家不了了之的态度更是乐的接受。
而这一不来往,就是五六年。
期间,杨瑞也旁敲侧击地问过老杨,明明是自己的东西,为什么不争?
老杨则只说了一句话:争?有什么意义?
在老杨的意识里,为了个小房子,完全撕破脸皮,让原本的邻居笑话他们兄弟阋墙有意思?让他姥姥家的姨舅们笑话有意思?
杨瑞开始的时候很不理解。
倒是老杨能安慰他,或者说自我安慰。
用一句“吃亏是福”就给杨瑞打发了。
现在回过头去想想,杨瑞忽然也觉得,是否也是父亲的这种“不争”,而给自己所带来的福报?才有了自己现在的好运气?才有了自己现在事业的起飞?
很多事情,是说不清的。
时间长了,杨瑞对那件事也不甚在意了。而现在……他更是对争以前的事情毫无兴趣。
有那个工夫,不如想想自己的书怎么写,事业该怎么去好好操作。
对于杨成的突然造访,杨瑞除了意外,更多的感觉是“夜猫子进宅无事不来”。
见到杨瑞,杨成有些讪讪,只是留下礼物之后,匆匆告辞走了。
“他来干嘛?”
待杨成走后,杨瑞问父亲道。
“这不快八月十五了?小成送点礼物过来。”指了指地上杨成送来的一些营养品,花生油什么的,老杨说着。
杨瑞见了嗤笑道:“这五六年不见人,今年这又是挂了阵什么歪风?”
“你这孩子,怎么说话呢。”老杨不悦道。
“爸,不是我说,他要是没什么目的,打死我都不信。您倒是和我说说,杨成到底想干嘛?”
“怎么说那也是你哥!”老杨把眼一瞪,喝了一句。
曾经不止一次,老杨告诫过杨瑞,不管他跟杨瑞大伯之间如何龃龉,他跟杨成有爱相亲不可缺失。
他们这一代都是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现在还看不出什么,若是老了以后,怕是连个走动说话的人都没有,这是作为父母不想看到的。
当初的国家政策就是这样,谁也奈何不得。特别是国有、集体企业,若是敢多要孩子,分分钟让你失业回家。
杨成,杨瑞,虽然是堂兄弟,可他们都姓杨啊。
这里头,甚至比韩海滨,韩海东更近着一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