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当初一切都是按照正方向的轨迹去走,每个人的心里是真的想着兴旺一个家族而不是仅仅想为了自己,或许局面就完全不同了。
杨瑞不得不承认,大姨和大舅俩人的商业眼光和头脑不是其他接个姨舅可以比的。
在当时的那种情况下,他们完全可以起到一个带头作用不是吗?
而实际情况却刚好相反。
但你能说他们有错吗?
真的是一点错都没有的。
大姨看起来总是出尔反尔,给了你店让你经营,到头来她又要收回去。
可不要忘了,那网点本来就是大姨的,给你经营收了你的房租,可原本店里存的十几万的货他要钱了吗?没有啊!
大舅有错吗?
从年轻的时候他就自己打拼,基本上没有得到过父亲的帮助,听说弟弟想买网点,资金有困难,他也没废话地掏钱了啊,就算他明知道是父亲偏心,也没哔哔吧?
房价涨这么高,他心里不痛快,换了谁心里能痛快啊?
谁都有各自的根脚,谁都有各自的缘由。
似乎这个世界上就没有什么对错,奈何大家用力的方向压根儿就不一样啊!
忽然间,杨瑞有些后悔,他后悔听这种“家族密辛”,听完之后心情格外地不美丽。他听到的,除了对金钱的渴望,剩下的就是自私自利了。可这又是人之常情,你有招吗?没有!
杨瑞也明白老爸给他说这些的的用意。
就是想要让杨瑞心里有个数,也希望让杨瑞从侧面知会一下苏晓,让她也能多少了解一下其间的亲疏关系,万万不要表错了情,而最佳的做法,就是别做任何“表情”。
想到这里,杨瑞掏出手机就准备给苏晓打个电话。
可是,不知是因为心情郁郁而导致了手不稳,杨瑞的手一滑,他的手机就以自由落体地形式跟坚硬的柏油露面来了一次亲密接触。
“我操!”
杨瑞赶忙拿起掉在地上的iphone5,心疼地前后检视了一番。
“还好还好。”呼出一口浊气,杨瑞看着除了顶端有些磕碰的痕迹之外,手机屏也只是顶端裂了一点,外观上影响并不大。
他现在有了点钱,可换手机并不在他的消费计划里啊。
一边感叹着自己运气不错,杨瑞一边上了车,拨通苏晓的电话之后,杨瑞有些沮丧地发现……他的手机外伤不严重,可听筒却是坏掉了。
这边显示着已经开始通话计时,但听筒中却没有丝毫的声音传过来。
摇了摇头,杨瑞摁下了免提。
“杨瑞?怎么不说话?听不到吗?”
“听到了,我这手机刚掉地上了,听筒坏了,这会儿刚上车,开着免提呢。”
“啊,怎么这么不小心啊。”
杨瑞腹诽着“人要心情不好,干嘛都会觉得不顺。”但这话却不能给苏晓说,只是道:“你周五确定能来不?”
“如果没有意外,我肯定去。”
“诶呦,我可全指望你给我撑脸面呢,你这儿居然还能有意外状况?又要去香港不成?”
“这倒不能,那万一火星撞地球了那?”
{}无弹窗杨瑞父母都没有在孩子跟前儿扯家长里短的习惯。
以至于杨瑞哪怕对自家的一些“事儿”多知之甚少,但今天老爸显然觉得有些事情,让杨瑞了解个通透才好。
老爹说,姥爷在的时候,多少有些偏帮二舅,这事儿杨瑞也知道。
因为相对于大舅的办事干练、为人四海,二舅相对老实木讷。
所以,在很早的时候姥爷就决定将自己的住房就留给二舅。
对于这一点,全家人都是没意见的。
而矛盾的起因,则是因为振华路商业街上的一处网点房。
大舅早年在印刷厂担任总经理,改制以后因为手里有客源,就自己弄了家小印刷厂,生意一直不错。很小的时候,大舅在杨瑞眼里就是“老板”的代名词。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九几年时,大舅手里如半头砖一样的摩托罗拉大哥大。
而当时的二舅,则只是在一家半死不活的国营企业蹉跎着。
大姨和姨夫两口子属于比较能折腾的,干过早餐,养过鹦鹉,但一直都是停留在折腾阶段,最后在姥爷的建议下,选定了办公用品这个行业。从最初租用一处居民小区的一楼,到买下来,足见这个行业的利润并不比想象中的小。
用姥爷当年的话来说,那就是所有公司企业都少不得要用耗材。在九十年代,私营的办公耗材公司是极少的,市场却是很大,这也算占了个先机吧。加上满家子人都在国有企业上班,大小不论,也能跟办公室的人说上话,在全家人的协助下,能提供送货上门的这家小公司,慢慢的成长起来。
“以前,我还骑着自行车从沧口跑到市南去帮你姨夫送货。”
这是老爸的原话,杨瑞也相信老爸能干出这种只付出,不求什么回报的事儿来。
同一时间段,杨瑞的老妈、三姨、小姨也都是企事业单位的普通职工而已。
因为大舅和大姨的生意渐渐走上正轨,相应的就是规模的扩大。
本着用熟不用生的原则,不管是大舅还是大姨,都对家里的兄弟姊妹开始了游说。希望他们能放弃企事业单位的工作,来帮他们干。
小姨跟小姨夫同是油漆厂的职工,单位效益并不好,所以下来也就下来了。三姨是印染厂厂办幼儿园的老师,下来同样没有问题。
但二舅的单位虽然效益一般,却是经营着蔬菜副食的批发,属于不赚钱也饿不死的那种。
而杨瑞老妈则是在公交公司,老爸在房管局,属于相对不错单位,二舅怎么想的当时他们不知道,但杨瑞爸妈当初因为观念问题,没有舍得放弃铁饭碗,但表示有用得着的地方,也会出出力的。
不知道是大舅还是大姨用了什么样的方法,最终说动了二舅,给他办了停薪留职,一起下了海。
听老爸讲到这里,如果不知道后续发生了什么,这甚至就是一个家族兴旺的开始。
可毕竟人心这种东西,是世界上最南测的。哪怕是亲戚,哪怕是亲兄弟姐妹。
没钱的时候,大家都想有钱,而渐渐有了点钱之后,就想更有钱。
但收入就那么多,人却是不少的,怎么办?
先是跟大舅一起做印刷厂的小姨夫,因为大舅在利益分配上过于苛刻,忍无可忍地小姨夫与之决裂,到目前为止除了打招呼,再无多余一句话。
大姨这边尚好,生意越做越大,店也从原本李沧区的闭塞居民小区,搬到了市南沿海一线,还一开就两个,同时在李沧买下一处网点作为北部市区的桥头堡,将公司业务覆盖整个儿青岛市区。
二舅下来之后,最初是帮着大姨经营着北部那家办公用品店。当初大姨说的很好,这家店就全给二舅经营,她每个月只收市价的房租。二舅为人老实,妹妹既然这么说,他也没啥意见,干呗?
可是干了两年,因为大姨觉得放弃市区北部的市场有些可惜,加上投资炒股多有亏损,便又将二舅所经营的店给要了回去。
二舅没招,尽管心里有些不忿,却也只能退出来。还好当初他办的只是停薪留职而不是完全的辞职,大不了再回去上班?
但毕竟姥爷偏帮二舅,觉得小儿子应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业务,商量了一下之后决定在振华路购买一处网点用作经营。
在2000年初的时候,那个地方的网点上下两层买下来也不过20万。在外公和大舅二舅共同出资下,拿到了这处网点给二舅经营办公用品。当初大舅也是同意了,只是每年会拿到分红。
但谁也没有想到,这处网点,成了兄弟貌合神离的最隐患。
“那会儿谁也没有前后眼,哪能知道青岛这房价涨的这么离谱?当年二十万的房子,现在二百万也拿不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