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五十四 回京

后位 越人歌 3429 字 11个月前

其实甘熙云是真练,她就是玩儿。

郭尚宫也挺配合的,就让两人一块儿。

她教甘熙云在宫里见着不同的人该怎么问好行礼,玉瑶公主就总是充当那个被行礼的。

虽然让小伙伴总对自己屈膝弯腰也有点不好意思,可是玉瑶公主一面不好意思,一面却觉得这样好玩。

郭尚宫说:“如果见着妃嫔们,一般来说都是福身问安就好。”

玉瑶公主就上前一步,半扬起下巴,甘熙云一点儿也没觉得她这样是占自己便宜,倒觉得公主这样很是天真,笑着福身行礼,微垂首敛目:“给娘娘请安。”

郭尚宫点头嘉许说:“对,就是这样。”然后对玉瑶公主说:“公主该说什么?”

玉瑶公咳嗽一声,捏着嗓子说:“免礼。”

说完她自己就撑不住笑了,甘熙云也笑。

“如果遇着那些品阶高的尚宫、掌事的太监,姑娘虽然不用这样行礼,但也是要问好的。”郭尚宫没说的是,这世上哪里都是阎王好见,小鬼难缠的。宫里头就有那么一等人,尤其以太监居多。一面为自己的出身和身体残缺自卑,一面又加倍的注重别人对他们的态度。你要稍有些松懈,他们就以为你是有意怠慢,是看不起他们。这样的人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背后说起坏话使起阴招来,让人防不胜防的。

所以说宁得罪君子,勿得罪小人。

不得不说玉瑶公主十分聪明,她平时又没少见那些太监,郭尚宫一说见了太监、公公们,她就把腰微微一躬,身子有些往前倾着,头有点低,脸上也带着笑。

郭尚宫心说公主可真是聪明。

而且她这么大的孩子最喜欢学着别人的样子。

这跟着好人学好,跟着坏人很可能就学坏了。

看来以后还是得多注意些,把公主身边的人再筛筛,可别混进品行不良之人。

郭尚宫指点甘熙云如何问好。

甘熙云其实也明白这个道理的。

她先在继母手下过过日子,又寄住在伯父家里,什么人没遇上过?继母两面三刀,当着父亲是一张脸,背过身去又是一张脸。家中下人的冷漠排挤和欺负她又不是没尝过。

至于在伯父家中,她不能算是自家人,毕竟她又不是伯母生的。可也不能算是客,毕竟一笔写不出两个甘字。伯父虽然大度,伯母也算热心,下人们却未必拿她当正经主子看。那些管事妈妈、大丫鬟们的手腕心计她都见识过。

宫里头只有比宫外更厉害的。

而且郭尚宫是个很周到的人,她既然单把这个拿出来说,还要认真教她,就说明这些人同那些主子们一样,都是不能忽视的。

甘熙云练了一上午,到午膳时分就觉得腰酸腿疼。

可是她从小就习惯了有事都自己扛。别人凭什么白帮她?就算能帮,帮一时也帮不了一世,这世上最可靠的只有自己。

谢宁是在回京的路上知道渭王去世的消息。

她和渭王只见过一两回,且没说过什么话。从去年起渭王就不怎么出来了,一直在养病。这种乍暖还寒的换季之时,对有年纪又体弱的人来说总是一个关坎。撑过去了,那多半还能再延个一年。

撑不过去就……

渭王比皇上还长两辈,算是宗室之中难得高寿之人了。他辈份高,素来又很有威信,执掌宗正寺多年。所以他这么一去,连皇上都换了素服。

正是因为这个缘故,谢宁才知道渭王故世的消息的。

皇上不愿谢宁为这件事事情伤感,有意同她说话打岔。

“这次出去,在路上还遇着一起案子。”

“案子?”

谢宁马上紧张起来。

“不是什么大事。”皇上含笑说:“这案子说起来一波三折的。起先是一户人家里婆婆和小叔两个人,听见大儿媳妇房里有别的男人声音,以为是大儿媳妇偷人,所以冲进去把人捉了。那家的媳妇儿一直喊冤,说她回屋换衣裳,却不知道屋里是怎么多出一个人来的,那个人她也不认得。于是这家人又以为这人是个贼,把他扭送到官衙了。”

谢宁也来了兴致,皇上这么说,这件事肯定还有下文。

“那衙门审出来了吗?这人究竟是不是个贼?”

皇上笑着摇头:“这人到了衙门也喊冤,说这家的大儿子欠了他钱总是不还,他实在是没有办法才想自己去那家取点东西抵自己被欠的债。他还掏出一张欠条来,正是那家大儿子签字画了押的。”

谢宁也忍不住笑了:“这人也真是,做贼哪是那么容易的?大白天去人家家里翻东西,不被捉才怪呢。那后来怎么样了呢?”

她挺好奇衙门会怎么判这个案子。

“那官儿还是挺公正的一个人,他说这两件事一码归一友,欠债归欠债,被拖欠的人如果都去偷去抢,那也是犯了律法的,这人就被打了板子收押了。不过这家大儿子因为偷偷去赌欠下的债,逾期还不还,判他立刻还钱,还要加上拖欠的利息,同时也要枷号示众以警示乡邻。”

谢宁想了想,也觉得这个判决没有错。

原本那个人遇着借钱不还的事情他是有理的,可有理也不代表他可以去人家家里偷盗啊,这事确实一码归一码,不能混为一谈。

皇上见她笑了,又讲了一件事:“还有一件事情,是一个和尚和一个道士闹腾到官府的事。”

谢宁笑着说:“难道这两人也犯了偷盗?”

“那倒没有。”皇上还想接着讲,外头白洪齐来回事,皇上就站起身来理了理衣襟,对谢宁说:“你好好歇着。要是闷了就翻翻书,让方尚宫多陪你说说话。”

谢宁笑着点头:“皇上快去吧,不用挂心臣妾。”

等皇上走了方尚宫才进来,端着一碗汤。这船没有他们来时乘的御舟平稳,但方尚宫一举一动还是如履平地,一点儿不见摇晃。

“主子喝口汤吧,先润润喉咙。”

汤不多,就是一个小盖盅,味道清甜,入口温润,也就三四口就喝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