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1章 一器而工聚焉者车最多

很多人都跃跃欲试,但终因为心中的珍惜而不得不压抑着激动之情,目露期待地看向场中。

就连众高官也不能免俗。

市长秘书是个人精,这种场合自然不需要领导发话了。

他径直找了姚馆长到一边说了几句话,指了指场中。

擦干净手中的痕迹,陆子安确定万无一失后,回到了后面的休息室。

沈曼歌立刻迎了上来,双眼亮晶晶地看着他:“子安,你好厉害!”

接过她手里的茶,陆子安慢慢地喝完了,回头看着场中气势磅礴的铜车马,心中的万丈豪情油然而生。

“你看,右骖马上座。”陆子安抬了抬下巴。

“嗯?”沈曼歌循着他的目光望去,有些疑惑地道:“那个半球形的?”

“对。”陆子安点了点头:“上面除绘有菱格式的图案花纹外,还镶嵌了16颗明亮的金珠。还有车的伞杆上,也有错金银的图案,非常精美。”

其他人只会觉得它很美,但沈曼歌却敏锐地察觉到了他的未尽之语:“错金银……也是金银镶嵌吗?”

“没错。”陆子安赞许地看了她一眼,轻轻放下杯子:“秦代的青铜冶铸工艺是对商周青铜铸造艺术的继承,但有了长足的发展。其冶铸技术已达到非常高的水平,是华夏古代冶金史上的一个集大成期。无论在青铜冶铸技术上,还是在焊接、金属冷加工和装配技术上都已达到令人无比惊叹的程度,表明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科学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

他顿了顿,指腹轻轻相互摩挲着,仿佛在回味刚才经手的那些零件的手感:“我在想,或许我有了一些浅显的思路。”

比如说出书什么的,他虽然不能将铜车马的构造细节都写出来,但是,有关于一些制作方面的精细步骤,他写出来,或许可以对当代的工匠们有所帮助。

一直在旁边默默看着的戴专家目光炯炯地盯着他:“您会写出来是吗?”

“……对。”陆子安笑了笑:“虽然不足为奇……”

“怎么会!”戴专家握了握拳,朝他挥了挥:“您可能永远不会明白,当您做下这个决定的时候,对未来的华夏将造成多么可怕的影响!”

无论什么时候,这样的信任,都会让人感到很开心的。

陆子安微微一笑,与戴专家详细地讨论起出书的细节起来。

正在此时,姚馆长走了进来,见戴专家也在,他略迟疑了一秒,还是走了过来:“陆大师。”

“嗯?”百忙之中的陆子安抽了一秒看了他一眼,与戴专家的聊天也暂时停止了。

“是这样……”姚馆长搓了搓手,憨厚地笑道:“嗯,您的组装非常成功,但是外形上和以前的结果还是没有太大的区别……就,市长他们想知道是不是真的成功了……”

话说得甚为委婉,但是陆子安还是敏锐地听明白了。

“哦,他们想看看?”陆子安挑了挑眉。

“……是。”姚馆长有些不好意思:“如果您很忙的话,或许可以……”

让别人试试也行。

“当然可以的。”陆子安本来就想试一试,只是担心铜车马零件年代久远,万一弄坏了要他赔就完蛋了。

既然人家主动提出,他哪会拒绝?

众目睽睽之下,陆子安身着一袭墨青长衫缓缓走了出来。

他走向铜车马的时候,铜车马原本慑人的气势为之一顿。

文物与模型的区别,就在于它真实的情形,远比模型来得更加震撼人心。

组装完成的铜马共有四匹,四肢粗大,比例匀称,膘肥体壮,筋骨强健。

中间两马举颈昂首,两侧马头微向外转,静中寓动,造型风格和秦陵陶马相似。

车马工艺精湛,如装饰用的缨络,用细铜丝绞结而成,颇似麻毛。

尤其突出的是错磨和彩绘相结合,大大增强了艺术效果。

错磨,指的是马体的不同部位的毛向错磨,再涂彩色,塑造出了真实的皮毛感。

细部的真实、鲜明的质感,是这乘铜车马造型艺术的一大成就。

车马通体彩绘,图案花纹风格朴素明快大方,以白色为基调的彩绘肃穆典雅。

再配以大量的金银构件,更显得华贵富丽。

姚馆长与有荣焉地道:“这套铜车马的现世,正式展现了秦代青铜铸造工艺的突出成就!”

每当陆子安拿起一个零件,他便会亲自低声为大家解析。

为什么难?

为什么复杂?

隔行如隔山,如果不是有他的讲解,其他人恐怕一点都感受不到其中的艰难。

“铜车马的零部件很多,有长有短、有大有小、有厚有薄、有空有实、有圆有方,因此对制作工艺的要求很高。”姚馆长神色慎重,沉声吟道:“《后汉书·舆服志》中记载:“一器而群工致巧者,车最多。”《周礼·考工记》也云:“一器而工聚焉者车最多。””

这时,陆子安拿起了铜车马的脖圈。

姚馆长激动起来,神色颇有些雀跃地道:“这个,别看它就是一脖圈,这可是真正的金镶银!价值不菲不说,最重要的是,金和银的熔点不一样,标准大气压下,黄金的为c,白银为c!”

这又有什么稀奇的?金银熔点不一样不是常识吗?

有人露出了迷惑不解的神情。

“两种熔点不一样的物质,但是两千多年前的工匠却把它们拼接在了一起,并且其间接缝极小极细!”姚馆长目露赞叹,语气无比感慨:“很多人试图仿制,但是哪怕他们是用先进设备进行各种实验,却也没有一件能达到原物的接缝之小。”

开什么玩笑!

这怎么可能呢?

就连西安市市长都有些惊疑不定,这种如此详细的数据,他以前是没有仔细看过的:“那时候古人怎么可能有这么精细的仪器?”

仪器?

姚馆长唇角泛出苦笑,摇了摇头叹道:“他们没有仪器,他们用的,是肉眼,是双手。”

正因为没有任何外界借助的先进仪器及工具,才让他们的这种成就为世人所惊叹。

众人仿佛看到,一盏盏油灯下,有人眯着眼睛,仔细地将金银塑造成自己需要的形状。

纤细如丝,薄如纸片。

达不到要求便熔掉,再重新塑造。

一遍一遍的尝试,直到最终达到自己的要求为止。

而那个身影,也慢慢在脑海中,与眼前、与场中的那名青年重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