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后怕

古代科举日常 茗盏 1930 字 2024-04-21

最后,王珩还请人帮忙去趟锦绣绣庄,告诉花氏他们在这,别让花氏再着急。

本来,王珩以为事情应该就此告一段落了,他只要静静地等待官府的到来,说明事情原委,就没他什么事了。

但,凡事都怕例外。拐子既然敢在县城拐卖儿童,他们本身就有所依仗。王珩运气很不好,他等来的衙役,正是被拐子们所依仗买通的。

“人呢,人在哪?”

两名身穿藏青色衙役服饰的男子,横跨大刀,拨开人群,人未到,特大的嗓门声倒是先传来。

两名衙役刚一露头,被绑在地的刘三也不哼哼了,扯着嗓子大喊,“张爷!李爷!快救救兄弟我,他们这些人要谋财害命!你们再来的晚些,兄弟的命都要搭在这了啊。”

说着,他便不顾形象地嚎啕大哭。奥,对了,他本身也没什么形象可言。

张、李二人闻言,心中暗骂一声惹祸的孙子,面上却不得不对刘三的求救出手相助。他们暗中早有往来,拐子们对衙门里这些难缠的小鬼打点都是足足的,每逢这等热闹节日,提前一日就将孝敬奉上,为的就是当天畅通无阻。

衙役们对刘三等人的拐卖也心中有数,对他们一向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甚至有时候会给予一定的帮助,他们早已形成一条利益链,密不可分。

衙役明面上属于官府,实际上根本没有任何官府身份,地位低于吏员,是服务于官府的人群。大齐衙役划分,分为三班,即皂、捕、壮三班衙役,每班设一班头。

衙役月奉只有一两,每天平均下来只有三十三文钱。三十三文钱,对于成年男子男子来说用来养家实在太少了,这点儿钱够自己吃饱就不赖。所以当衙役者,其收入完全不依赖那点奉银,而是各种“灰”、“黑”两色收入。

可以说,衙役手中的权利非常大,案件调查、抓捕、日常巡视、拘提、催差、征粮、解押等事务都是其分内之事,中间收个钱,都是“正常费用”。一个县内,每一个正式衙役,手下都配有两个“白丁”。可以说一县之内,衙役数量是最多的,多可达千人,少则百人。

青桐县不算什么大县,可也水、陆交通,衙役数量也达有五六百人。

人一多,可捞的油水就要相应地减少了,尤其是对于一些底层的白丁们来说,他们连正式衙役都不算,大头都让上头捞着了,要想发财,就得另辟蹊径。

张、李二人就是那批另辟蹊径一伙人之中的两个。他们和一群人贩子互利互助,消息共享,专门拐骗一些儿童、少女、妇人,利用职权大开方便之门,专做那无本买卖,所得利益五五分成,可谓是一本万利。

作者有话要说:根据查的资料,在明清时代,一个七品官的年俸禄大约是45两,每月合计3.75两。彼时,一两银子可购买二石大米,一石为120斤,即1202=240斤。

明朝时1斤相当于现今的1.5733斤,也就是说,当时一两银子,可以购买现今大米2401.5733=377.592斤,以现今大米按3元每斤计算,折合人民币377.5793=1132元

也就说,明朝时,一个七品官员的每月俸禄折合现在大约是11323.75=4247元。一名衙役,相当于现在事业单位劳务派遣人员,每月工资1132元。

本文为好计算,按一两=1000文计,即1文钱购买价值相当于现今的1元。

今天木有小剧场,但上一小段资料,来源为百度,蠢作者自己整理计算的,有兴趣的亲可以了解了解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