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按照岳霖县学州学一路选送的资质,去国子学是没有问题的,岳飞也是这个打算,省得占用太学的招收名额。但国子学人数较少,至多不过百人,而太学广纳天下学子,总体维持在三千人左右。
岳霖想体验一把太学的解试,及熟识五湖四海的人士,便去贡院应考了,这一考就是当年的魁首,入选三舍中的上舍。
所有监生入学后,要按照平时表现(行)和月度考试的排名(艺),按照相应比重举行季选,待年末时,取四次季选中最高的一百人,授予升级资格,称为校定。同时,太学每年末还会举办一次公试,成绩进入一等二等的监生,假如同时有校定,则继续升级。
若校定和公试均为一等,即上舍上等出身,则可以毕业,由朝廷授官。授的官一般是京官,比参加科举更好,所以每年太学入学招生时,民间都是挤破头。
大宋并无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迂腐论调,父兄以女儿有文采为傲。因此太学中开设有女子班,招收饱读诗书的女学子,只是数量不多,且大多是临安城本地富家官家女子。她们下学后便返家,不似男子监生,在太学有学舍。
这一年国子监的学子中,有个人值得一说。此人名为杨羡,字再兴,乃是大名鼎鼎的杨宗保之孙。他和同为将门虎子的岳霖,被一众看脸的女学子推选为太学双璧。
杨羡还创造了一个记录,那就是在最短时间内入学国子学,再从国子学退学,再考入太学的记录。
为何成为最短,因为杨府周边的百姓都知道,穆桂英穆太君的这个孙儿,以前是个傻子。杨羡并非生来就傻,他三岁的时候生了一场大病,高热不退,虽保住了小命,智力就此停滞在孩童状态。
杨家子嗣就剩他这根独苗,穆太君自然是心如刀绞。杨门历代忠于大宋,男丁多战死沙场,民间称为寡妇门。杨小少爷虽是个傻的,好歹不用再上战场,能够平平安安的过一生。
一年前,由于丫鬟的疏于照顾,杨羡淋了雨,再度发烧。穆太君心惊肉跳,衣不解带的照顾,生怕孙儿再出个好歹。谁知吉人自有天相,杨羡退烧醒来后,竟然不傻了,也认得娘亲和祖母了。穆太君大喜过望,带领全家酬神还愿,敬告杨家列祖列宗。
杨羡弄明白了国子学和太学面向的对象不同,把自己关在书房中苦读一年,顺利进入官宦子弟扎堆的国子学。过了半月,等骚扰完全部同窗,他大呼上当,因为那里根本没有岳霖。
尽管国子学里都是官家子弟,每个月还是要考试的。另国子学司业非常意外的是,入学应试中名列前茅的杨羡,在首次月考中就是倒数第一。把他叫过来再行口试,答得乱七八糟,不如目不识丁的文盲。
司业大为震怒,叱骂他滥竽充数,叫穆太君赶紧把这个傻孙子领走。入学一月就被勒令退学,穆太君表示她纵横沙场几十年,还从未如此丢尽老脸过。
杨羡却好似全然未受打击,继续闭门苦读。等到太学开考,再去参加,终于如愿考入,和岳霖成了同窗。
作者有话要说:因为男女主都是靖康二年出生,所以时间线要推移。另外,韩世忠、杨再兴的年纪都改小了。
杨羡也不是个正经神仙233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