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出航(第一更,求支持)

大明铁骨 无语的命运 4456 字 11个月前

“陛下放心,臣必定尽忠职守,不负所托。”

熊赐履揖身领命道。作为使团的副使,他早就同欧洲人打过多年交道。不但熟悉欧洲各国间的关系,还通晓拉丁语、荷兰语、西班牙语、法语等多种西洋语言。当然任命他为副使,并不是因为他能充当“通译”。而是另有极其重要的任务需要他来完成,毕竟,这一次访问欧洲,作为副使的他,可以更方便的访问各国。而且在与葡萄牙人、西班牙人打交道的过程中,他已经充分显现出了自身的才华,他清楚该如何同那些红毛夷打交道。也知道在从大明到欧洲的一路上要做些什么,知道应该要联合那些国家,知道如何抓住机会。

而这,正是李龙那个毛遂自荐的年青人所欠缺的。至于李龙的正使……在更多的时候,是给欧洲人看的,在一定程度上,在未来的几年,甚至十年间,对于欧洲的宫廷来说,李龙是大明皇帝的代表,仅此而已。

但真正牵涉到利益,却需要熊赐履这样久经官场,同样也了解西洋的人去争取利益。时代,总有着时代的无奈,毕竟,在这个时代,除了一些渴望功名的年青人,并没有谁愿意长使欧洲。

不过朱明忠并不会让李龙长驻欧洲,几年后,就会召他回来,然后通过一系列的嘉奖告诉全下人,做外交官同样也是晋身之道,同样可以超拔使用,当然,这是为了促使更多的人愿意主动前往欧洲,前往其它地区出任外交官。

毕竟,在这个时代,学术上的交流,更多的时候,需要通过外交官去了解,由年青人去充当外交官,固然有其不足,但是他们年青,他们可以更为坦然的接受西洋的自然科学,并把其引入大明,弥补大明在自然科学上的短板。

熊赐履的从容模样,让朱明忠颇为满意。在点头微笑之余,他又回头向郑明开口说道。

“建宁,朕这次可是把一支大舰队交给你了,两艘一级舰,四艘二级舰,即使是在欧洲,也是规模颇为惊人的大舰队了。”

提及“建宁”时,朱明忠会不由自主的想到某部里的“建宁”,不过郑明的“建宁”却是福建的地名,也是郡王封号的由来。

“末将谢陛下栽培。末将一定会将使团安全地送到欧洲,再毫发不损地送回大明。”

郑明极为自信的保证道,对于此次远航,他并不觉得有什么危险的地方,所有的危险都在他的意料之中。

“你先别忙着打保票。这天竺海和大西洋可不比咱们家门口,在家门口,有舰队为你撑腰,而且咱们是地头蛇,可到了欧洲,就不一样了,那他们才是地头蛇啊。”面含微笑,朱明忠试探道。

“陛下放心,末将以为不是猛龙不过江!既然末将领兵过去,那么不管他是地头蛇,还是别的什么玩意,只要敢上来,末将必定会用他们成就我大明赫赫武功!”

郑明立即沉声保证道。

“好!朕要的就是你这种气势!”

称赞之余,朱明忠看着郑明又意味深长地,但却带晚辈关爱的语气说道。

“明儿,如果你此次能顺利完成任务,朕便赐你国姓,袭爵延平如何?”

https:

天才本站地址:。手机版阅读网址:

(第三更,求月初保底月票!)

从兴乾二年腊月的时候,悄无声息间一支舰队在郁州岛聚集着,这是一支中等规模的分舰队,是从辽东的旅顺口驶来的舰队,在过去的两年间,这支舰队曾经多次驶过对马海峡,进入鲸海,他们在虾夷建起了要塞,在海参崴设立了港口,与北方的土人明确了大明的统治权。

与其说,这是一只舰队,倒不如说,这是一个探险队,他们驶入的许多地方都是从未曾有深入的海域。也正因为他们的探险,才使得黑水总督府得已建成,使得大明掌握了从另一个方向进入外东北的通道。

而现在,在这只舰队返回郁州的两个月后,它再一次开始启程,这一次,他的航程更远——他们将要航向欧洲,那是从未曾有中国船只抵达的海域。

由于海船航行主要依靠风力,夏季偏南的季风不利于船舶由大陆南下,即便是明朝舰船的帆形可以顶风航行,但在冬季偏北季风的指引下船只可以更为顺利的抵达南洋诸岛。

四月十三,正是北季风期的末期,也是南下的最佳时机。一旦错过这个时期,大海就会进入南季风期。船队远行南下会碰到很多问题,尽管海军曾一次又一次的逆风航行,但在这个依靠季风和洋流的导航的时间,逆风航行会碰到更多的危险,而且此后也是台风频发时节。

根据计划,在舰队抵达南洋后,将会会和南洋舰队的部分舰船,然后组成一支规模稍大的远航船队,然后他们在马六甲等待南季风。再借着东南信风,船队便能轻而易举地穿越马六甲海峡进入天竺海。

在过去的几年间,无论是商船队,或者舰队,都积累了太多的航行经验,而现在,他们所需要的,就是驶向欧洲,完成大明与欧洲真正意义上的交流。

不过,因为这第一次远航欧洲,所以内阁觉得这样起程太过仓促。帝国海军的首次出访,自然要讲究一些排场。

“不能为西洋所轻!”

所以绝不能草草了事。不过对此,身为皇帝的朱明忠却显得颇不以为然。尽管向向欧洲人耀武扬威,展现天朝实力的,同样也是航行的目标之一。但是,在另一方面,他同样也希望通过这次航行,真正了解欧洲。了解这个时代的欧洲。

不过,他当然清楚,舰队访问很有可能会会给此次欧洲之行带来麻烦。而且欧洲与大明对于彼此的实际情况都谈上了解。之前仅仅是在通过传教士、商人进行交流,双方的政府可以说从未有过真正意义上的交流。而他本人对欧洲的了解也仅来自后世的书本或媒体。他本人对于17世纪的欧洲,除了历史书上的些许内容之外,就再无其它了解。

也正因如此,相比于武力上的威慑,一次刺探性质的考察,也许更适合这个时代。但是在另一方面,已经夺取巴达维亚的现实,也要告诉他,舰队的规模不能太小,否则必定会引起荷兰人的窥探。

17世纪的欧洲是什么模样?

这是无从得知的,但也正是从这一时期,原落后的欧洲文明超越其他古文明,如此自然就有它的过人之处。怀着一颗谦虚的、学习的心态,去观察欧洲,自然可以取长补短。

如果说,这个时代的士人相比于19世纪的士人最让朱明忠的欣慰的是什么,恐怕就是他们虽然以天朝自居,但是却从不曾意淫“天朝上邦”心态来看待世界。

他们并不像满清的官员士人一样,时常以“天朝上国、地大物博”意淫着一切,以这种莫名自信建立起某种优越感,直接拒绝向各种先进事物学习的机会。即便在工业革命之后,生产力开始迅速提高的西方各国迅速赶超后,“天朝上国”依旧不以为然。

在面对欧洲传来的科学技术时,他们更不会言道“奇技淫巧,坏人心术”,反倒是对其好奇不已,通过种种渠道认真学习,全不顾这些科学理论是“蛮夷传习”。

而这种开放性的心态,恰恰是两百年后,国人所没有,也是朱明忠为之欣喜的,否则那就算大明现在拥有了超越时代的科技与文明,最终还是他们口中的“蛮夷”给赶超的。由他带来的些许科技不过是延缓了这一进程罢了。因此当士人们能以一颗平常的心态来看待欧洲,能够用学习的心态学习西学的时候,这一切都让的朱明忠极为欣慰。

尤其是当远航欧洲的决定作出之后,面对未知的“荒蛮之地”,在鸿胪寺中都没有人愿意出任赴欧正使——因为在舰队返航时,正使需要留于欧洲。中都的书院之中,仍然有上百位学子以及少数一些官员主动表示,希望能够随舰队一同访问欧洲,他们无一例外的希望能够同欧洲的学者直接交流,而不再是翻阅着同文馆的翻译的书本。

对于他们的这一要求,朝廷自然没有拒绝,甚至还持以鼓励的态度,毕竟,现在欧洲在许多自然科学上已经远远领先于大明,这种直接交流,有益于大明的学术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