鳌拜的眼睛巴巴的望着天空,目中尽是不解,他不知道,为什么皇上和太皇太后会杀他,甚至想不通,为什么他们会下手这么快。那没有一丝生机的眼睛中,最后流露出来的只是不甘……
铳声、爆炸声,在满城内回响着,袭击鳌拜的刺客是以必死的觉悟发起的自杀式的攻击,他们一击得手之后,根本就没有任何撤退的意思,当然他们也退不了,当一场并不算激烈的战斗在街上结束之后,除了地上的几具尸体,人们无不是神情惶恐的看着地上的尸体。他们之所以惶恐不安,不是因为刺客,而是因为鳌拜已经没有了气息。
辅政大臣鳌拜被杀!
这个消息瞬间就传遍了整个满城,得知这个消息的人无不是被吓的浑身一颤,他们几乎本能的想到了今天的异样——上三旗为什么会戒备森严?
联系着鳌拜的被杀。人们似乎明白了。
是皇上!
宁完我在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只觉得的后背冒出的冷汗瞬间浸透了衣衫,整个个完全为恐惧所笼罩,而与此同时,他也在那里感叹道。
皇上当真不愧是太祖的子孙,下手可真够狠的!
这,这才十岁啊!
不过,这也太欠考虑了!
不行,必须要进宫去!
想到鳌拜突然被杀,可能引起的连锁反应,宁完我立即抬脚便朝宫里头走去,与其它人感觉到恐惧不同,他在感觉到恐惧的同时,却又为大清能够得到这样的英主而高兴,在他看来,皇上十岁的时候就能做出这样的事情,无疑就是英主的表现。
即然现在皇上已经做了第一步,那么接下来,就是当奴才的为主子分忧了!
在宁完我进宫的时候,他的心里反复的思索着如何为主子分忧,最后他只想到了两个字——理由!
现在,大清国需要一个理由,天下人需要一个理由。为什么要杀鳌拜?当然不是皇上杀的,是明朝派刺客杀的,因为鳌拜主张杀出潼关,所以,现在眼瞧着正陷入纷乱中的明朝才会派出刺客,通过刺杀鳌拜拖住大清国的脚步。
对,这就是鳌拜身死的理由!
至于鳌拜到底是谁杀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黑锅必须要由明朝去背……
铳声、爆炸声,尽管没有从满城传到汉城,可是混乱却也传到了汉城,况且这汉城现如今也住着不少旗人,即便人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可是那街上的到处搜查着奸细的满洲兵和偶尔被砍翻在地死人,却提醒着所有人,这满城之中出大事了。
对于混乱,商人们的反应是极为灵敏的,他们几乎是第一时间关上了店铺木门,然后紧张的等待着混乱的过去,有的人紧张,有的人却很平静。
当店铺外不时的传来人们的惊叫声还有满洲兵的骂嚷声的时候,王化行只是坐在炕上在那里翻看着书,似乎所有的一切,对他来说都没有丝毫影响,他只是坐在那里看着书,偶尔的,他还会挤出一丝微笑。似乎是因为书中的内容,
突然,门被推开了,李大明急匆匆的闯进来,对王化行说道。
“兄弟,出大事了,那个,那个鳌拜被杀了!”
李大明刚从外面回来,这一路上被盘查了多次,如果不是因为他怀里的步兵衙门的片子,恐怕早就被兵丁砍死了。
“哦,”
王化行点点头,轻应道。
“听说了。”
随后他放下书,看着李大明问道。
“可有消息说是谁干的?如果小弟所料不差的话,肯定是明朝那边干的话,现在明朝陷入内乱,他们行此暗杀之事,也是实属正常……”
看着没有丝毫反应的王化行,李大明不由一愣,好一会才问道。
“你,你怎么知道是明朝干的?”
“除了他们还能有谁呢?难道是那位不成?”
面上带着笑,王化行朝着远方看了一眼,然后说道。
“嗯,这一下,明朝至少给自己争取了一年的时间,这一时间……大明有得乱了!”
(双倍月票!求支持!)
“今天朝会皇上便不参加了,一切事物皆由列位辅政做主。”
虽说太监传来的消息,让辅政大臣、议政王以及议政大臣无不是微微惊骇,但是随后却又觉得似是理所当然,但是他们的目光中一闪而过的异色,似乎也能猜出皇上为何不来了。肯定是和今天上三旗的兵有很大的关系。
这些人都是聪明人,他们自然知道,这上三旗的兵调得有些蹊跷。而现在宫里又传出这番话,那这上三旗的兵自然就不会是太皇太后调的,那调兵的是谁?
是谁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现在宫里头已经表明了态度!
其实皇上来与不来,对于此时的大清国来说,完全没有任何意义,毕竟,主幼国疑,皇上在与不在,都是辅政大臣说得算,至于议政王,就连议政大臣都成了摆设,更何况是其它人。
尽管把用一个“不列朝”示了弱,而是把孙子支派过去专心读书,但是孛儿只斤的心却依然提在嗓子眼里头,这么多年在宫里头,她可是早就知道但凡涉及到权力,可从来没有人手软过。
这次皇上办了傻事,万一要是引起了鳌拜的忌讳,那可怎么是好?
从妃子到太后,再到太皇太后,这些年也是经历过不知多少次惊天动地的大事,所以这时倒也能够处变不惊。不过这也只是表面上。
“太皇太后,这事还有缓和的余地的吗?”
佟佳氏看着太皇太后问道。
“皇上办了傻事,是因为年幼,可是别人可不是少儿啊!”
孛儿只斤转向佟佳氏低声说道:
“现在这示弱,顶多也就是缓了一步。可这一步能缓上多长时间,谁也不知道,只希望……暂时只能这般拖着了……”
对于孛儿只斤来说,或许她曾经历过太多的风浪,但是也正因如此,她才知道孙子的妄动所带来的后果有多长严重,可尽管明白其中的后果,但她却同样也是无能为力。
在孛儿只斤于心中长叹的时候,忽然有一位宫女进来启奏道。
“启禀两位太后,索尼、鳌拜两位辅政大臣在宫外请求接见,说他有要事面奏两位太后。”
听说是鳌拜来了,孛儿只斤轻声说道。
“果然不出所料!……请他们进来!”
宫女在宫阶上传呼。
“请两位辅政大臣进来!”
身为太皇太后的孛儿只斤已经在心中拿定了主意,但还没有对佟佳氏说出,索尼、鳌拜两个人就已经走上台阶了。
索尼、鳌拜进来后向她们二人简单地行礼问安,神情似乎很平常。太皇太后便命他们在一把椅子上坐下,装做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似的,用平常的口气问道:
“两位辅政今日进宫,有什么大事禀奏?”
鳌拜欠身说道,
“今日上午,奴才们已经商量出了一件大事,奴才们进宫来向两位太后禀奏,奴才们已经议定待到明朝内乱纷起不断时,我大清当伺机出潼关取中原,奴才们想知道皇上、太皇太后和太后可有吩咐。”
出潼关!
孛儿只斤看了一眼索尼,见索尼依然是一副老成持重不闻不问的模样,她的心里长叹口气,知道恐怕先前在朝会上,他也尽力了。
“既然先帝将国事交给列位辅政,这事情便由列位辅政作主,皇上尚还年少,应该多读书才是,不能让这事给分了神。”
孛儿只斤这般一说,原本半闭着眼睛的索尼那眉头微微一挑,眼帘微张之余又是一合,他猜到了太皇太后为什么会突然有这么大的变化。
太皇太后的话落在鳌拜的耳中,只是让他的眼帘微抬,那唇角上的白须微微一跳,然后便轻声说道。
“太皇太后英明,皇上尚是年少,当以读书为重,不过以奴才看来,这汉人的书要读,可是满人的骑射功夫却也不能丢,毕竟,将来待到皇上亲政后,这上三旗的兵,总还是需要皇上亲自领兵的,毕竟当年太祖、太宗皇帝都是亲自领兵才打下大清国的基业,今日国事不靖,皇上自然需要熟悉兵法武艺,若不然只怕会动了奴才们的军心。”
鳌拜的话里话里透出来的意思,孛儿只斤自然听懂了,他的话里一来是在告诉她这朝政在皇上亲政之前,就不需要皇上去问了,至于这二则是告诉她,上三旗的在皇上亲政之前,最好也不要过问。甚至还隐隐的含有威胁之意。当然,他的威胁也是实话,若是主子不能以力服人,奴才们自然会军心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