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爷爷,您不认识俺啦。俺是大锁啊。俺爹当年是给六爷爷驼队里头牵驼的三鞍子……”
眼前这后生这么一说,靳良玉到是有了些印象,当年出关做生意的时候,驼队里头确实有不少家里人,不过那三鞍子时运不济,水土不服死在了关外,到现在的骨头还在关外埋着。
虽说认不清眼前这后生,但听着他这一口家乡的口音,靳良玉倒是觉得有亲近,于是便打量了一番这个大锁。却见他还是那副憨厚模样,甚至还不时的用袖子擦了擦鼻涕。
“你爹我记得,当年死在了关外,我记得,当时还命人给你家送去了二百两银子,让你娘供你读几年书,将来做些小买卖,你怎么到了这?”
虽说从没有把国家放在眼里头,可是靳良玉对待乡人却是不薄,当年商队里遭个意外的,都会送上一笔丰厚的抚恤,也算是对他们有个交代。
“回六爷爷,俺那是读什么书的料,没读两年,先生就不要俺了,做小买卖也亏了,在家里实在混不下去了,俺娘吩咐俺,让俺进京城里头投奔您,求六爷爷念在同宗的份上,给赏口饭吃。”
瞧着面前这身形颇为魁梧的大锁,靳良玉的心底顿时涌起了一阵其它的念头来。
“靳家的饭都是买卖饭,你不会做买卖,又能干啥?”
“六爷爷,俺有力气,在咱庄里头,就数俺力气大,别的不敢说,打架干啥的就没怕过谁!就是这家门口的石狮子俺也能抬起来,您不信,俺这就给搬起来给你看……”
“不用了,不用了”
靳良玉一把拉住了他,然后说道。
“你这个憨货,难怪做不到买卖,这石狮子又岂是随便动的。既然你来了这,都是同乡本宗的,不能不给你口饭吃,这样吧,从今个起,你就留在家里吧。”
“多谢六爷,孙给六爷叩头了!”
大锁见六爷留下了自己,立刻激动得热泪盈的叩头谢着。
“好了,好了,不用这么多礼数。”
瞧着这憨货,靳良玉到有他的打算,这样的力气人,过去他瞧不上眼,可现在不同,将来若是真的去了海外,这身边多一个这样的人,总是没错的,万事总是小心些好,这人再怎么着也是家里人。
“管家,你先带着大锁进院里,给他安排个住处,再给他置办几身衣裳,好好的洗洗……”
既然定了心思,靳良玉自然不忘记施起恩来。自此之后,这靳家便多了这么一个身高体壮的护院来……
————————————————————————
故事很精彩,正在继续,还请大家多多支持!求支持、求推荐……欢迎大家加入《大明铁骨》读者交流群:150536833一起讨论小说
他么的!
一个个都是不见棺材不掉泪!
坐在软轿中的靳良玉心中不由的骂了一声,似乎是在骂着其它几家人的不识时务。不过,不过尽管是心里这么恼着,但是他的心里却是另一番打算。
说实话,靳良玉对于文博能够探出那么一条路来,而且又自作主张,得到朝廷的支持,着实出乎他的意料。
可是,即便是如此,让他现在下定决心离开这里,仍然不是一时半会能够做出这个决定的,毕竟,对于任何人来说,这“故土难离”四个大字,总是在心里头占着很大的份量。
对于靳良玉来说,或许他想要尽一切可能保住靳家的家业,当然还有性命,可只要有一线希望,他都不愿意典尽家当,然后离开中国,从此远走海外。
毕竟,远走海外,只是一个迫不得已的选择,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姓朱的在南边清算汉奸不说,单就是抄尽扬州晋籍盐商的家业,将其打为汉奸的举动。就让靳良玉不得不考虑靳家的将来。
留在这里,到时候被人当成肥羊给抄了家、灭了门,自然不是他所愿意的。
所以,他才会让文博去探另一条路。
可这个选择到底是对还是错?靳良玉自己的心里也没有底,而且兴家远走海外,这和流放海外,又有什么区别?
“再不济,总有些银子在手不是?”
如果这么安慰着自己,靳良玉又想到之前八家人会面,商量着从南洋“买米”以及造船等事务时,范文斗的慷慨,何止范家,其它几家也都是如此,他们和过去一样愿意为大清国掏银子,愿意为大清国两肋插刀。自从靳文博从济南回来后,靳家就开始着手准备着一切,当然是打着为朝廷分忧的名义。
但是,另一方面在筹办这件事的时候,他又日渐感受到了范文斗等人与他的不同,他们愿意掏银子,固然是因为现在所谓的“八大皇商”因为名列“汉奸榜”,所以与大清国荣辱与共,所以愿意掏银子与大清国和舟共济,但这并不是靳良玉愿意的看到的,
他希望看到的是几家人对此事并不怎么上心,只有如此,他才能够从中判断出他们的想法,然后才能把这往南洋买米实情告诉他们,毕竟八家人看似都是皇商,可是实际上内部却也是互相猜忌,甚至互相排挤。而且因为一些旧事,他们之间也都是颇此心存芥蒂。
想要合力办一件事,不容易啊!
可是不能不合力啊!
如果可以的话,靳良玉自然希望,与王家一同离开,毕竟两家是儿女亲家,而且多年来也是互相帮衬着,可是,靳文博却曾清楚的告诉他,那西洋不同于中国,到了那地方,他们的相貌与其迥然不同,多去一家人,到时候,总多一个帮衬,而且八家人若是一起去的话,算上家奴什么的可是三四千人,到时候,互相也能有个照应。
话虽是这个理,可是若是万一有谁走露了风声怎么办?想到满清动辄屠城抄家的暴虐,靳良玉就不由的冒出了一身冷汗。自打从定下那个主意起,他就是度日如年,身家性命悬于一线。便越发怀念起了大清国刚入关的那十几年的好时光来。
那时候,靠着当年大清入关前,就与大清国做生意,并且借给大清国千百万两的八家人,大清国这边一入家,就抬他们入旗,成为内务府的皇商,虽说名声不怎么好听,可对于商人来说,那里需要什么名声,银子才是最重要的。
虽说当时请他们进京,又是抬旗,又是封皇商,归根到底是为了向八家借银子,可在随后几年间,大清国一路南下,他们八家人可是把生意一路做到南方,在清军屠城的同时,江南各地千百万汉人世代的积累,一部分化为了灰烬,一部分进了清军将领以及官兵的口袋,还有相当一部分进了八家人的口袋里。
可以说,那些年,才是八家人最风光的时候,那时候,往京城来的运河上,八家的运银船,可是如过江之鲫一般,往来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