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既然是聪明人,就不会乱来!
既然是志在天下,就不敢得罪文人士大夫!就不敢杀自己!
否则即便打下天下人,天下的文人士大夫不配合,你拿甚么治理天下?或者说,得罪了天下的文人士大夫,你就根本打不下天下!
你杀高唐州知州高廉没关系,这厮是小混混出身,幸进之辈,而某却是进士出身,有好多同窗和同年,杀了我就是与天下士大夫决裂。
你敢杀我,借你两个胆!
可是现在他却发现,自己引为最后依仗的东西,在林冲那里却只换来一生轻蔑,甚至是不屑的冷笑,王师中一下就慌了。
“林冲,你敢杀某,天下士大夫辈,都将视你为死敌,与你不死不休!”
林冲脸上的嘲讽的笑意越发浓了。
说起来,后世的人也不知道是谁以讹传讹,说宋朝不杀士大夫,还弄出一个所谓的《太祖碑誓》来,说碑誓上规定:“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其实纯属扯淡,因为真实的情况赵匡胤自己就杀了很多文官士大夫,赵光义虽然比他哥哥少很多但也杀了至少十多个,一直到真宗赵恒的时候,只杀了一个盗取官银的荣州知州,之后就再也没杀过一个文官,最了不起就是流放,一直到北宋灭亡都是这样。
至于为什么这样,道理也很简单,因为这个时候文官势力越来越大,几乎完全把持了朝政,有时候皇帝气得半死一定要杀,比如赵佶的爹神宗皇帝(殚精竭虑好皇帝一个)要杀一名延误军机,致使前线大败的转运使文官。
可是宰相和其他大臣就是不同意,宋神宗赵顼只得妥协,并发牢骚道:“快意事做不得一件!”
那转运使贻误军机,害死了前线那么多将士,按说军法无情,君权神授,皇帝要杀他是一定问题都没有,可宋神宗赵顼就是拿他没办法。
道理同样简单,因为宋神宗赵顼没办法一个人治理这个天下,必须要和文官士大夫合作,而强势的文官士大夫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就一定不能让皇帝杀,否则万一哪天“本文官”也犯了该杀头的罪怎么办?
至于武将,则不管你有罪没罪,只要文官们有需要,杀起来从来没有手软过。
这就是宋朝不杀士大夫的真相!
说白了无非就是文官士大夫掌握了政权,甚至连皇权也被压制,所谓的“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可皇帝只有一人,士大夫却几万人,十几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