麹义一边下令增援闵建,稳住防线,一边根据战斗的进展重新评估双方战斗对比,进行战局推演。他悲哀的发现,自己还有机会重创刘备,但他也要付出更大的伤亡。如果刘备还藏着什么他不知道的力量,他甚至有可能被刘备击败。除非袁绍此刻赶到,有袁绍率领的中军压阵,就算刘备有后手也没什么关系。
可是中军迟迟没有消息,麹义心急如焚,战机像沙子,正一点点的从他指缝间流失。
见张飞进展顺利,击破闵建的阵地,麹义却迟迟没有反击,只是派人增援,刘备暗自庆幸。他命令中军集结,准备出击,同时调出一千弓弩手,向中军左前方阻击赵云的冀州军集射。
冀州军不甘示弱,立刻反击。
赵云见状,立刻抓住了机会,策马杀向张郃。张郃看得清楚,分出一部分大戟士迎战。麹义生怕张郃有失,也派出一部分骑兵增援,两千多骑往来冲杀,搅在一起,难解难分。赵云无法突破大戟士的堵截,救出关羽,张郃也因为兵力分散,眼睁睁看着关羽身边只剩下六七十人,就是无法速胜,只能耐着性子慢慢耗,一点点的消耗关羽的力量,等待着击杀的机会。
关羽精疲力尽,面对策马奔驰的大戟士,只能结阵固守。百步之外,他的部下也在苦战,虽然失去了关羽的指挥,他们只能凭着平日里训练出的本能,但是关羽的战旗还在,关羽还活着,他们心里的防线也就没有崩溃,咬紧牙关顽强抵抗,等待着关羽再次杀出重围。
战事胶着,双方都已经投入了大半兵力,手里剩下的棋子都不多了。麹义和刘备都握紧了拳头,瞪大了眼睛,屏住了呼吸,等着对方破绽的出现。
张飞早就等急了。
看着关羽的阵地上战鼓声一阵急着一阵,欢呼声一次比一次响,他心急火燎,恨不得也来一次,偏偏对面的冀州军虽然也攻击了几次,却只是试探,并没有全力以赴。左翼的关羽打得正激烈,刘备突然下令他出击,他立刻意识到情况不妙,要么是关羽大破对手,刘备要全面反击,要么是关羽被对手困住了,处境堪忧,刘备要让他策应关羽。
不管是哪一种结果,对他来说都不妙。
在等待出击的时候,张飞一直在观察对面的阵地,向来来回回的斥候打听对面的将领。斥候是消息最灵通的人,他们掌握的一些消息甚至连主将都未必知道。主将关心的事很多,一般不会留心对方的普通将领,除非是独领一部的别部司马之类。
斥候说,对面都是冀州豪强,以南部人为主。有好几个当年曾经追随韩馥,比如刚刚被麹义杀掉的那个耿湛就是韩馥长史耿武的族弟。在张飞的正对面也有一个和耿湛差不多的人,叫闵建,他是韩馥加驾闵纯的远支族人,手中有两千多强弩手。此人因为闵纯的原故,升迁无望,所以作战一向不积极,愿不愿意出力,全看战利品够不够丰厚。如果无利可图,他是不肯出力的。
闵建只是典型,其他人未必像他这么出格,但麹义部下有不少是韩馥旧部,与被袁绍杀掉的那些人有着千丝万缕的干系,只是迫于形势,不得不为袁绍卖力。家族、产业都在冀州,他们是不敢明目张胆的背叛袁绍的。没有产业,供养不起部曲,他们就什么也不是。
听了这些故事,张飞才明白为什么刚才冀州军的攻击那么疲软。知道对手没有拼命的决心,他在心理上又胜了一筹。俗话说得好,横的怕愣的,愣的怕不要命的。孙策也常说,两军交战也好,两人比武也罢,出手不留情,留情不出手,一定要死死的抓住对手的软肋打,往死里打,不让对手有还击的机会,直到对方失去反抗能力为止。通常来说,所谓失去反抗能力就是要么斩将夺旗,要么迫使对方全线崩溃,将领失去对部下的控制能力。
比如当初在萧县打关羽,比如在小黄打蒋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