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9章 润物无声

三国小霸王 庄不周 2329 字 10个月前

郭嘉笑道:“行啊,我也觉得士元这个方案从经济角度考虑,着眼于长远,的确有一定的道理。”他看看庞统。“你是不是和你从兄见过面了?这个方案听起来有点他的影子。”

庞统笑了,拱手道:“祭酒真是慧眼如炬,什么都瞒不过你。我这次去南阳,途经颍川,与我从兄见了一面,谈了不少。他最近在一部《盐铁论考释》,我读了一下,有些收获。”

“这书他写了快三四年了吧,终于完成了?”

“刚刚完成初稿,还在修订。”庞统笑道:“能这么快写成初稿,还要多谢祭酒的帮忙,如果不是颍川士子陆续出仕,分担他的压力,再给他十年,他也写不完这部书。尤其是郡丞枣祗,他对屯田很有研究,帮了大忙,这部《盐铁论考释》中有一部分内容就是由他亲自执笔,我从兄说,将来印行时一定要将他列为作者,荣辱与共。”

郭嘉笑笑。“这么说,你从兄这个颍川太守是做稳了,将来再进一步,下一步可以考虑河南尹了,将来做个大司农也是绰绰有余。”

“谢祭酒吉言。真有那一天,一定重谢祭酒。”

两人相视而笑。孙策也笑了。庞山民能稳住颍川,吸收颍川士子入仕,说明他的人才政策初见成效,作为汝颍士人集团重镇的颍川已经有士子愿意与他合作,至少不会排斥他了。这是一个不错的进步。

庞统转身又对孙策说道:“将军,除了郭祭酒之外,还有一个人帮了很大忙,希望将军能够予以回应。”

“谁?”

“李元礼之子,李瓒李元珪,他托我从兄相请,想见袁显思一面。”

孙策将两份文书看了一遍,递了回去。

庞统走了过来,递给孙策一杯果浆,然后在一旁坐下,与孙策、郭嘉围成一圈。孙翊和陆议抬着沙盘走了过来,将沙盘铺在地上,又将代表不同势力的小旗插在相应的位置。

孙策盯着沙盘,沉默不语。

天子坐镇关中,曹操入益州,又抢占了汉中。刘虞被公孙瓒斩杀,幽州正战得激烈,天子派张则入幽州,如果能够如愿以偿,朝廷的实力将得到扩张。熬过这个饥荒后,朝廷就有翻盘的机会。

至少在他们看来如此。

东南有钱有粮,但是没马。这是南方政权的致命软肋。在冷兵器时间,没有充足的战马资源就是先天不足。北宋之所以富而不强,先是被辽、西夏虐,后来又被金虐,直到靖康之耻,既是以文制武的国策有问题,也是燕云十六州的丧失导致北宋的战马资源控制在敌人手中,无法在战场上掌握主动。

“这是谁的建议?心思很大啊。”孙策感慨不已。

“天子在南山避暑挖野菜,大部分郎官都留在长安,我们无法得到详细的情况,只知道结果。不过这份诏书出来之前,侍中刘晔去过司徒府,后来又赶到南山,幽州从事田畴与他同行,从各种迹象来看,刘晔在其中起了作用。士孙瑞的态度有所改变,他赶往蓝田接收粮食,避开了王允。”

提到刘晔,孙策就有些头疼。毫无疑问,刘晔是三国时代最杰出的谋士之一。在史书里,他和郭嘉、程昱同传,有谋必中,只不过他是刘氏宗室,曹操、曹丕对他的信任远远不如郭嘉,导致刘晔的计策常常得不到实施。如果曹操像信任郭嘉一样信任刘晔,刘备很可能无法割据益州。他在历史上留下一个高才薄名的评价,是因为他不与时人交接,但即使是不喜欢他的人也不能否定他的高才。

现在,刘晔成了天子的亲信,比追随曹操还要如鱼得水。

这算不算搬起石头砸了自己脚?即使有心理准备,孙策也常常感到郁闷。刘晔、刘巴,你们伤害了我,一个从我的地盘上跑掉,一个置父辈交情于不顾,非要跑到长安去,就因为你们都姓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