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请子敬指教。”
鲁肃用马鞭一指远处。“袁谭为了围攻讨逆将军,精锐尽出,连最不能动的前军都动了,中军肯定单薄。校尉如果能直插中军,取其辎重,举火焚之,则袁军必然大溃。”
黄盖心中一动,看鲁肃的眼神多了几分异色。“那你能独自拦住朱灵撤回的人马?”
鲁肃笑了,挤挤眼睛。“时间不能太长,最多两个时辰。”
黄盖忍俊不禁,一边笑一边摇着。果然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孙策自信,他请来的鲁肃也不例外,居然要以两千人阻击一万人。不过鲁肃这个建议的确不错,直指要害啊。烧了辎重,袁军就算有再多的兵力也没用。一旦士气崩溃,那追杀起来就轻松多了。
“既然如此,那就有劳子敬了。”黄盖拱拱手。虽然这听起很滑稽,有违背军令之嫌,但他还是决定去看一看。如果袁谭的中军真有很薄弱,他就放火。如果难以速克,他再退回来与鲁肃协同作战也不迟。战场之上难免要灵机应变,孙坚也好,孙策也罢,从来不要求部下言听计从,只要能完成任务,必要时完全可以自行决定。
黄盖叫来一个传令兵,让他赶回中军,向秦松报告他的新动向。他没有提鲁肃,鲁肃只是建议,做决定的是他,如果出了事,他承担全部责任。如果立了功,到时候再分一部分给鲁肃不迟。
黄盖与鲁肃拱手作别,下令部下全速前进,穿过袁军两个几成空营的大营之间,直扑袁谭的中军。
等黄盖部抢到前面,渐行渐远,鲁肃看着黄盖兴冲冲的背影,笑了起来。他轻踢马腹,从正在前进的将士们身前掠过,大声喝道:“全速前进,让朱灵看看我江东子弟兵的威风。”
“喏!”两千将士齐声大呼,开始奔跑。
听到泗水对岸战鼓喧天,孙坚大营里旌旗招展,大半将士出营,冯楷进退两难。
按照辛毗的计划,他此刻应该向孙坚的大营发起猛攻,与朱灵夹击孙坚。朱灵两万人,他两万人,有一定的兵力优势来弥补战力的不足,至少可以拼个两败俱伤,重创孙坚。但现在情况有些变化,因为高平迟迟未下,他不得不两次调兵增援,现在他只有一万三千人。原本以为韦孟能迅速攻击高平,赶回来会合,但韦孟一直没回来,兵力缺口无法填上。
兵力优势几乎没有了,战力又不足,还要不要进攻?
冯楷犹豫了半天,决定还是发起进攻。这件事牵涉到袁谭能否成功击杀孙策,明知是送死也只能咬着牙坚持。进攻会损失很大,但他有功,不进攻,影响了袁谭与孙策的决战,他保全再多的将士也未必能保全自己的性命。
冯楷下令击鼓,指挥各营将士按照预先制定的计划出营。战鼓声炸响,除了辎重营的留守将士外,一万将士冲出大营,向朱治的大营发起了攻击。
朱治早有准备,依靠营栅据守。他早就等着这一刻,做好了充足的准备,不仅立起了坚固的营栅,还在营前挖了又宽又深的营壕,引入泗水,就像一座小城。冯楷的将士不得不像攻城一样,冒着箭雨上前填平营壕,强行攻击。
双方隔着营栅互射,箭如雨下,不时有将士中箭。作为进攻一方,冯楷的损失更大,短短一个冲锋就损失了近百人。在朱治的顽强阻击下,袁军的进攻异常艰难。
冯楷等得心焦。这时,他又收到了辛毗送来的命令:袁谭围攻孙策受挫,要求冯楷调一万人增援袁谭。
冯楷气得破口大骂。他也不知道该骂谁,更不知道自己能骂谁,也许是满宠,也许是韦孟,也许是辛毗,甚至可能是袁谭。反正他心里憋得慌,不骂人不舒服。战事怎么会变成这样?满宠为什么要为孙策效力,死守高平?韦孟有优势兵力,为什么一直攻不下高平?
最离谱的是袁谭有超过十倍的兵力优势,怎么会受挫?还有,昨天就围住了孙策,为什么不连夜发起攻击,非要等到今天早上?
冯楷大骂一通。骂完了,还得接受命令,调一万人增援袁谭。为了凑足一万人,他只得将看守辎重营的三千将士也全部派出去,留三千人与朱治对峙。进攻已经成为奢望,能拦住朱治已经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