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和有点犹豫。
他转战徐州的目的是策应袁熙,既然陶谦在琅琊北部作战,他应该迅速赶去参战,速战速决,击退陶谦,迎袁熙入境,而不是截击笮融,浪费时间,给陶谦喘息的机会。
可是他也清楚。淳于琼本来和荀谌计划进入庐江,迎战孙策,结果他和文丑联手,否决了淳于琼的计划,淳于琼对他有意见。如果这次再强行反对,激发冲突,情况可能会失控。淳于琼和陈家兄弟关系很好,而陈家是下邳大族,陈登还因为袁绍的事死在孙策手里,陈家在袁绍面前有一定的影响力。如果他们到袁绍面前告一状,对他很不利。
况且进入下邳之后,他约束军纪,不准掳掠,部下意见更大,背地里说了很多怪话。乌桓人、鲜卑人出战没有军饷,他们全靠战利品生活,不准掳掠就是断了他们的财路,影响士气。明明有机会发一笔财,他再放弃了,说不定这些胡人蛮性大发,拒绝再听他的命令。
遇到公孙瓒那种狠人,这些人被逼急了还敢反叛,更何况是他。得到这批财物,激励士气,他也许能把这点时间争取回来,一鼓作气击败陶谦。
考虑再三,刘和答应了淳于琼的建议,派出斥候搜索笮融的位置。有陈瑀配合,刘和很快得到了消息,笮融在淮阴。离蒲姑陂不算太远。
刘和不再犹豫,下令奔袭淮阴,速战速决,得手后立刻北上。
听说有巨额财富可供抢劫,这三千胡骑顿时热血沸腾,人人奋勇,个个争先。按照胡人的规矩,先到者多得,对付这些普通百姓,这根本不是作战,是抢钱,谁也不愿意被别人占了先。
就在刘和等人离开蒲姑陂的时候,孙策赶过淮水,赶到垓下。
君臣名份已定,孙策随即向鲁肃转述了当前的最新形势。
当前最重要的问题当然是袁绍派刘和等人袭扰豫州,胡骑引起了不少反对的声音,但汝南世家心向袁绍却是不容置疑的事实。孙策想重创这些胡骑,展示力量,有激化冲突的可能。虽说已经定计,担心还是有的。
鲁肃不以为然。他说,乌桓人也好,鲜卑人也罢,早就是大汉骑兵的重要来源,从前朝的八校到如今的五校,胡骑一直是北军的组成部分。袁术做过长水校尉,长水营的骑兵全是胡人。将来抢占幽州,组建骑兵的主体必然是胡人,夷夏之辨这种事当作舆论来攻击对手可以,却不能当真。
至于会不会和袁绍冲突加剧,鲁肃觉得有可能,但他还是倾向于支持乙计。他认为到了这一步,就算孙策想示弱也没用,除非你将豫州甚至庐江、九江二郡拱手相让,袁绍也许暂时会缓一缓,先取公孙瓒,解决后顾之忧,但他迟早还会卷土重来,到时候连个牵制袁绍的人都没有,情况更糟糕。
既然如此,不如以攻代守,将战线推到睢水以北,在兖州、青州一带作战,与公孙瓒结盟,夹击袁绍,让他顾此失彼。幽州贫瘠,公孙瓒有求于人,迟早会向孙策求援,也许会同意孙策的势力进入幽州。
得到鲁肃的支持,孙策又多了几分信心。
鲁肃没有浪费时间。他迅速处理了家务,从部曲中挑出三百精锐充任亲卫营。他的父亲早亡,家里只有祖母和母亲。第二天一早,鲁肃就带着孙策去拜见她们。孙策年轻英俊,又少年成名,为人又客气,礼节周到,鲁肃的祖母和母亲都非常喜欢他,支持鲁肃跟着孙策。
孙策向鲁肃提议,淮泗一带不太平,不如护送她们去吴会。距离也近,送到牛渚或者广陵,交给陈到、沈友就行,到了吴会,虞翻、蔡瑁会安排一切,不用鲁肃太费心。
鲁肃很爽快的答应了。孙策答应了他方面之任,他迟早要将家人送到吴会,这是约定俗成的规矩。
吃完早饭,鲁肃随孙策踏上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