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3章 引路人(求月票!)

三国小霸王 庄不周 2386 字 10个月前

虞翻很聪明,也有学问,他是这个时代最聪明的几个人之一,但他引以为傲的象数易学却已经走入了末路。这不是他一个人的责任,象数易学发展到这个层次,注定没有前途,义理易学的异军突起,儒学没落,玄学兴起,这里面既有政治因素,也有学术发展的必然阶段。作为政治理论,儒学发展了三百年后已经积重难返,到了必须自我革新的时候。

很可惜,这个革新没革好。

学术史就是思想史,而思想史是很微妙的,既离不开普罗大众,又需要真正的精英来引导。孙策有思想,但他没足够的学术素养,开骂互怼没问题,建立新的思想体系就力不从心了。

他只能做一个引路人。

孙策原本寄希望于杨修,但杨修是朝廷的人,孙策不想为朝廷做嫁衣。后来他又指望顾雍,可是顾雍性格太保守,这人做道德君子没问题,革故鼎新的魄力欠缺。至于沈友等人,他们的学术又不够顶尖,而且立功心切,未必能心情做学问。至于张纮,他成名多年,思维惯性太大,短时间内很难改变,一开始就被没有成为他的选择。

虞翻可以完成这样的重任。他刚刚而立之年,有狂士之名,但仅限于会稽,足够聪明,又有深厚的学术素养,口才还特别好,不做思想者太可惜了。孙策花了这么多心思,又特地安排了这么一场实验,就是要扭转虞翻的思维惯性。以他的智商,只要方向对了,很快就能有重大收获。

有了浴火重生、精明务实的虞翻坐镇东南,他才能放心北上,争霸中原。

孙策看着虞翻的背影,就像农夫看着沉甸甸的庄稼,心中充满收获的喜悦。

虞翻一直没有说话,直到两艘楼船相继消失在海平面下,他也没说话。实验顺利完成,孙策返航,回到船港的时候,杨修、马超等人前来迎接。杨修的脸色也不太好,可是和虞翻比起来还是小巫见大巫。他对孙策和虞翻论易的细节了解不多,对他来说,这只是孙策又赢了虞翻一个回合而已。他和虞翻不怎么对付,看到虞翻吃瘪,他心里开心多于震惊,甚至还有一点幸灾乐祸。

上了岸,虞翻离开了喧闹的人群,一个人找了一个地方,面对大海,静静地坐着,任由晚风吹起衣襟,吹拂面庞。

碧空如洗,万里无云,海面上一片平静,碧玉般的海水轻拍船腹,长长的木楫搅起雪白的浪花,楼船缓缓向大海深处驶去。没有风,但帆升到最高处,由上到下漆成了红黄蓝三种颜色。孙权爬到了桅杆顶,一手抓着绳子,一手搭在眉上,盯着渐行渐远的海岸。

岸边停着两艘一模一样的楼船,杨修、马超等对大海有天然恐惧的人在那两艘船上。

飞庐上摆着案几、坐席,案上摆着瓜果。孙策和郭嘉并肩而坐,郭嘉捧着一只菠萝大快朵颐,吃得汁水淋漓,一边吃一边点头。“好吃,好吃,真甜。这南方就是好,一年四季吃不完的瓜果。等天下平定,我要迁到交州去。”

孙策张开双臂,伸了个懒腰。正值盛夏正午,虽然有麾盖遮阳,海上也比陆地凉快,但他还是觉得闷热,很想脱了外衣打赤膊,或者干脆跳到海里游一会儿。但船上人太多,不能太放肆,即使是一向洒脱的郭嘉也只是将衣襟拉开一些而已。

虞翻没有入座,他扶着栏杆,死死的盯着远处。他手心有些发麻,心脏不争气的怦怦乱跳。虽然结果还没有出来,可是看孙策那胜劵在握的模样,他有一种不祥的预感。

天圆地方是人所共知的常识,如果连这都不是真的,大地真像孙策所说是圆形的,他研习了很多年的易学证明只是闭门造车,那该怎么办?

“噫。”一旁的太史慈忽然一声轻呼,随即转头看了一眼虞翻,眼中闪过一丝同情。

虞翻的脸色已经白了。他的目力虽然不如太史慈,虽然巨大的楼船此时也只是一点,但他还是能看得清楚,离海岸最近的一艘船就像是沉入水中一般,正在慢慢消失。先是船体,然后是飞庐,再然后是漆成三色的帆。

蓝色先消失,然后是黄色,最后是红色。

一切正如孙策所言,毫厘不爽。

虞翻闭口不言,举起手臂,用袖子擦了一下额头的汁珠。

孙权高声叫了起来。“胜捷号的船体消失了,只剩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