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新式双汽缸蒸汽机的样机在实验运行时,不知何时,这个自动装置出了故障,导致关闭阀门的时机提前了。
后果就是本该放入十份蒸汽进入汽缸甲,结果只放进了六份蒸汽时阀门就关闭,按理来说,进入的蒸汽不足,会导致汽缸甲的活塞行程不够,于是出力下降,这一异常情况会很快引起技术人员的注意。
然而并没有。
因为汽缸甲的出力依旧很正常。
技术员们是后来检修机器时才发现这个问题,随后诧异起来:怎么六份蒸汽也能让活塞拥有十份蒸汽才能产生的力量?
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大家低估了蒸汽膨胀的威力,以至于认为要用十份蒸汽,才能推动活塞达到最大行程。
于是新的改进出现,蒸汽被更有效的利用起来,最后,“完全状态”下的新式双汽缸蒸汽机,对于蒸汽的利用效率,比单气缸蒸汽机提升了至少五成。
这是不得了的提升,所以获得专利理所当然,林有德随后想起了火轮船,他觉得若是火轮船换上这样的蒸汽机,速度一定能有明显提升。
除此之外,他还从这份资料里得出了一个无奈的结论:蒸汽膨胀的威力,可能都被人忽略了。
这就意味着,这么多年来,那么多蒸汽抽水机,实际上都在浪费蒸汽,浪费大量燃煤。
而火轮船的技术攻关小组,耗费的无数精力、无数个日夜的加班加点,仿佛成了漫无目的的蛮干,研制方向有偏差,对于知识的应用也不够。
放下资料,林有地忽然觉得眼眶一热,想哭。
理论决定技术路线的发展方向,他们的理论不行,所以火轮船的研制走了冤枉路,距离目的地越来越远。
知识要灵活运用,结果他们拘泥于所谓的“铁律”,思路被限制得死死的,陷入技术上的牛角尖,怎么都绕不出来,面对各种技术难点,虚弱无力。
他们这么多年的努力,好像都是白忙了
夜,驿馆里,林有地在下塌处挑灯夜读,看着一叠资料,不由得入了神,本来这种技术资料是不可以轻易拿到私人住处翻阅的,但他下榻的驿馆,本身就在军器监内,所以不算违反规定。
这些技术资料图文并茂,详细介绍了火炮工场所用双汽缸蒸汽机的与众不同之处。
双汽缸蒸汽机,早几年就出现过,那是因为受限于大尺寸汽缸制造不易,所以人们为了提升蒸汽抽水机的抽水效率,用两个小尺寸的汽缸来一起挑大梁。
随着镗床的广泛运用,大尺寸汽缸的制造成本降了下来,而制造精度也上来了,所以双汽缸蒸汽机就很少出现。
现在,出现在火炮工场的双汽缸蒸汽机,却有了不一样的技术改进,达到了质变,所以专利申请获得了蒸汽机行会的批准。
林有地,此时就是在看相关技术介绍。
双汽缸同时运转,每个汽缸的工作模式都是一样的:注入蒸汽推动活塞移动,然后蒸汽冷凝收缩,活塞往回走,冷凝水外排,下一个循环开始。
所以双汽缸必然有双气路、双冷凝,这是铁律,但现在不是了。
蒸汽抽水机,是靠着汽缸活塞带动杠杆的一端,使得杠杆另一端带动抽水唧筒,若抽水唧筒换成飞轮,于是往复运动变成旋转运动。
双汽缸的活塞连杆分别连接在杠杆的左右两边,如此一来,有一个汽缸(暂且名为汽缸甲)实际上不需要进行蒸汽冷凝,因为另一端的汽缸(暂且名为汽缸乙)然会将汽缸甲的活塞“压”回来。
于是,汽缸甲可以省去冷凝步骤。
问题随之而来,汽缸甲的蒸汽不需要冷凝,就这么排出去太浪费了,那么要如何加以利用呢?
技术员的解决思路很新颖,那就是将汽缸甲的蒸汽排入汽缸乙,这些蒸汽最后在汽缸乙冷凝,以冷凝水的形式排出去。
如此来,不仅双冷凝变成了单冷凝,双汽路也变成了单汽路,两个汽缸从“并联”模式,转变为“串联”模式:
蒸汽先进入汽缸甲,推动活塞移动,然后进入汽缸乙,同样推动活塞移动,然后冷凝,使得汽缸乙的活塞往回走,而汽缸乙活塞的运动和汽缸甲的运动方向相反,正好把汽缸甲的活塞“压”回去。
蒸汽机启动时,杠杆先靠汽缸乙动起来,之后切换为双汽缸模式,机器就能正常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