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此,需要诸如宇文恺这样的“专家”来参与讨论,事先做足功课,待得一切准备就绪之后,才能开始动工兴建。
考虑到连年战乱百姓疲惫不堪,这条规划中的漕渠,不一定马上就会动工开凿,那么这段时间内,足够大家对叶宛道的实际地形进行仔细勘察,以拟定出最佳的施工方案。
郝吴伯看着几位看资料看得入神的官员,暗暗松了口气,他监督光黄铁路的修建已经很吃力了,若将来真要修建叶宛漕渠,还是让别人来承担会比较好。
想着想着,郝吴伯又有些无奈,因为蒸汽抽水机的出现,导致水利设施又有了新花样,许多原本不可能得到灌溉的旱地,如今却有了可以灌溉的可能。
有了水,收成就有了保障,那么一向对于增产增收执着不已的豳王,怕是又要为此大兴土木了。
但另一方面,在煤的供应有保障的前提下,如果能够精心策划,修建可靠的水利设施,让更多的田地能够得到灌溉,这对于天下百姓来说,可真是大好事。
郝吴伯想到这里,忽然思绪飞到另一边去了,那就是豳王为何策划修建叶宛漕渠?
荆襄之地出产大量粮食,若要外运,一般是经由武关道输入西北面的长安,如此一来,实际上叶宛道的陆路运输能力不需要大幅增强,至少没有迫切需求。
如果皇朝国都定在洛阳,那么修建叶宛漕渠就很有必要,届时荆襄之地的粮食,就能经由叶宛漕渠源源不断输入洛阳。
但洛阳不是京城,而长安实际上只需要经由洛阳输入的关东粮食即可,荆襄之地的粮食,如果绕道洛阳输入关中,这也太麻烦了。
所以郝吴伯不明白豳王为何要规划建设叶宛漕渠。
难道,这能带来什么天大的好处么?
西阳,总管府署,将作大监宇文恺,以及冬官府的几位官员,此时正围在一座大型沙盘边,拿着手中厚厚一沓资料,听着总管长史郝吴伯的介绍。
而郝吴伯要介绍的是一个水利工程,名为“叶宛漕渠”。
叶宛道,是连接荆州和中原的一条要道,自从春秋时就存在,当年是楚国出击中原的重要通道,千百年来,这条叶宛道的地位无法取代,是独一无二的。
而这条道路,一直都是陆路,所以运输能力达到一定程度后就很难继续提升,因为要想增加陆运的运输能力,就得增加驮马和青壮,而驮马和青壮需要消耗大量粮草。
驮马和劳力的大幅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反而得不偿失,因为这会让运输成本大幅增加,出现一个极其荒唐的现象:为了把一斛粮食运到目的地,要消耗七到八斛粮食。
如此高成本的运输成本,哪怕朝廷的财力再雄厚也无法长期维持。
造成如此问题的原因,是陆地运输的消耗问题,和移动速度有关,一般来说,大队伍出行(大量徒步人员)时,移动是每日三十到四十里,运粮队的移动速度高不到哪里去。
正是陆地运输的速度瓶颈,导致成本上升。
参与运输的驮马和青壮,在路上多耗一日,就多消耗一日的粮草,而每一辆马车的载货重量是有限制的,这都制约了陆地运输的效率。
所以,漕运才是大宗货物运输较为理想的方式,漕运的运输能力比陆运要强,一艘漕船的载货量动辄上千斛,所需船夫和纤夫,却比同样载货量的马车车队少,粮草消耗小。
这也是自古以来历朝历代不断努力开凿漕渠、运河的原因,而叶宛道的东西两端都有河流,若是能沟通东西水系,以漕运为主、陆运为辅,那么就能极大增强叶宛道的运输能力。
但古人不是傻瓜,如果这样的构想能够实现,当年意图争霸中原的楚国就会修筑这样一条运河,然而千百年过去了,叶宛漕渠却依旧没有出现,原因何在?
原因很简单,地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