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9页

柴公常的双目仍黏在画上,半晌之后才抬起头,“确如孟兄所言,于画而言不算佳作,但是若从制舆图来看,此子倒是有些天分。”

蓝怡听后,十分高兴,“柴先生,恩师,小七的画构图严谨,对所绘景色的近景、中景和远景的比例和位置处理,还算恰当。我觉得他若是能得名师指点,当能制出更为清晰可用的舆图。”

清晰明确的舆图,无论是在军用中还是在民用中,都有极大的价值。但是在这没有飞机、卫星的年代,绘制舆图就是田野作业,实地考察,这一点从地图被称为舆图就可以看出来。“舆”就是车的意思,形象来说就是人们通过坐车或骑马前往待探索测绘的区域,凭借简单的定向设备,再将亲眼看到的地理信息记录下来,绘制到图上。所以大周的舆图,多是以山川河行进路线为基准绘制的,很少是以客观比例为基准绘制,所以有颇多失真之处。

柴公常点头道,“太上皇在位时,便在国子监内设制舆图一科,揽制舆图之能士入国子监专学此道,试绘大周全舆图。”

“画出来了么?”蓝怡迫不及待地追问,太上皇传位给柴训已经有八载,按说应该画出来了吧,怎么没有见到呢。

柴公常神秘一笑,“这便不得而知了。”

蓝怡看着他的表情,茫然不知何意,转头求助自己的恩师。

无名先生叹息一声,“傻孩子,全舆图乃何等珍贵重要之物,岂是你能问,能知晓的!”

蓝怡眨眨眼,赶紧给柴公常赔礼道,“常先生,蓝怡无知,还望先生勿怪。”

柴公常笑咪咪地点头,“无妨,且是闲话罢了。”

舆图,特别是按照尺寸比例绘制逼真的舆图,工程量十分浩大,柴荣在位之时国子监揽天夏能士上百人,花去十数载的时间才绘制而成。柴公常在太上皇的宫殿内见过这张一丈余长的舆图,上边山川、河流、城镇、道路绘制十分详细,连他都叹为观止,可就是这样逼真的舆图太上皇仍觉不够,直指着好几处山川言说不够精确。

蓝怡本以为是这个年代的技术不够或人手精力不足,才不能制出精确的舆图,小七又在画画制图上有些天分,且他又想到大周各处走一走、看一看。见到柴公常后,她就想着向他推荐小七,想着小七能入了他的眼,跟在他身边去各处查看行走,不仅可以开阔眼界,还能发挥他的长处,参与到绘制精确舆图的工作中,修正和完善《大周地志》所载的舆图,岂不是美事一桩。

还好自己没有和小七提起,否则白白让他期盼一场。看来自己仍是不够了解这个时代啊!蓝怡暗暗告诫自己不可大意,凡事不可太想当然,调整好心态后她接着询问道,“柴先生,不知您可认得哪些乐为人师的制舆图高手么?”

“乐为人师?哈哈,此词用的甚好。”柴公常大笑到,“我这次到黄县,身边便带了两个制舆图的高手,其一是马荣,另外一人叫做拓跋孝直,此人才奇才,制舆图之能不在马荣之下。”(未完待续。)

第四七三章 拓跋到场

“拓跋孝直?!”蓝怡听了一惊,“他还是制舆图高手?”

没想到蓝怡竟认得拓跋孝直,柴公常先是惊讶,后又了然。周卫极乃黄县班头,又是本地厢军干将,是去年捉拿拓跋孝直等人大功之臣,定是他与蓝怡说起了拓跋孝直的事情。

“不错,此子不只是一员虎将,还足智多谋,身具数能。”柴公常语气中颇多赞赏,“我们这次要在黄县待一阵子,改日倒可以让你这位朋友与他见上一见。”

让小七去见拓跋孝直,学习制造舆图的方法这个建议,蓝怡觉得甚有点不可行,“多谢先生告知。先生能在此处多住些时日,真是太好了。”

柴公常点头微笑,又言道,“《大周地志》所载舆图,确实存在诸多不详甚至谬误之处,需一一改正。你觉得除此之外还有哪些该改进之处?”

蓝怡没想到柴公常会询问她的意见,她看向自己的恩师,见他点头,才认真言道,“先生,蓝怡寡陋不敢冒言。地志征引广博,所载的各州县的地望、得名、城池、古迹等已够详尽,无需再补充。若说需要改进之处么,我认为书中所载的神话传说还需斟酌。”

柴公常眼中闪过精光,“哦,你且道来。”

“按照地志来说,最古算是《山海经》了,其数记载了远古地理风貌和山川河流走向、鸟兽资源及各地风土民俗等,虽与今相隔甚远。很多地名已不可考,但也有一部分是真实可考的,上边记载的神话故事颇多。您肯定是耳熟能详。《大周地志》上所载的神话传说,与山海经上所言的有些出入。比如《山海经》西次三经记载三危山有白身四角食人兽名 噎,《大周地志》上说三危山无草木,多金石;西汉顾野王的《舆地志》的记载也与《山海经》相同。”蓝怡谨慎言道,“此外,还有关于帝颛顼死后葬于鲋鱼山,后成北方天帝、幽都之主。乃称东神,《大周地志》却记入……”

蓝怡有理有据地列出《大周地志》的四处神话记载错误,柴公常均仔细听着。

“当然。这些都是神话传说,不能说哪本上记载的就是对的,蓝怡狂妄评之,先生姑且一听罢。”蓝怡说完。又客气地加了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