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不重蹈覆辙,罗南在使馆影业买断《耶稣受难记》的版权之后,特意找到宗教界的权威人士审定了本片,确定并没有违反教义并且是忠实于圣经之后才把它放进影院。
即便如此,也引发了如同潮水一般的抗议。
在看过影片之后,对于罗南这样的人来说,影片留下的印象就是血腥。
梅尔·吉布森在宣传中说过:“我就是要尽量的表现残酷,超出人们忍耐的极限。这样才能让观众们真正体会耶稣为了救赎人类,给人类打开永生之门付出了多大的牺牲。”
《耶稣受难记》正式上映,将本就热度极高的争论,引得更加火爆。
无论是影片画面上所展示出来的血淋淋的残酷,还是涉及到的种族、宗教问题,都引发出两极化的争论。
血腥,残酷。
这几乎是所有人在看完《耶稣受难记》之后的第一反应,这是一种来自感官的直接体验,不用理性分析也可以得出结果,所以最为真实。
毕竟影片全长120多分钟,其中大概有100分钟的时间,耶稣都在忍受着恐怖的刑罚。
批评这部电影的人说它血腥,认为导演梅尔·吉布森在恶意的挑衅观众,他只是为了想让观众受不了。
但影片题材的敏感与画面中的暴力都未能阻挡住影迷掏钱买票进电影院。
电影市场总是这么有趣,越有争议的电影,往往越能吸引观众。
好电影不如争论大的电影有市场,已经快成为普遍现象了。
得益于影片上映前引发的热度,开画时的影院数增加到了近3300家,其中不少多影厅连锁影院都专门向使馆影业发函,要求三到四个拷贝。
也就是说准备三到四个影厅放映《耶稣受难记》。
这部影片首周末是爆炸性的,这在业内早已达成了共识。